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即神農氏傳承到第八代神農氏炎帝薑榆罔的時候,開始大權旁落,被興起的公孫軒轅所取代,成為氏族聯盟新的掌權者。
在神農氏政權第三帝承統治的時候,在史皇氏部落發生了一件大事。
史皇氏部落女首領侯崗在洛水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遊玩之時,突然一陣怪風襲來,迷糊間就見一道人從雲端漫步而來,但見那道人袖袍一揮,天空雲氣滾動,從九天之上飛落團團青光繚繞的雲氣,從地底升起股股黃色煙氣,二者纏繞,化為龍虎,刮起狂風暴雨,撲到其懷,一陣陣痛,產下一男孩,姓侯崗,名頡。
正是史皇氏感天地靈氣而生頡。
在當時,任何人相互間交流隻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族最早的語言是單音歎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才有了初級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隻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稱為“堆石記事”。
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
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裏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又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
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
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