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自助者,天助之。”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也沒有任何的家世,祖上也沒有任何人做官。小時候,母親告訴我兩句話:第一句就是,人哪,隻要你勤奮,你的目標都能達到;第二句就是,眼睛裏要有活兒,你自己要主動找到能做的事情。
我認為,人自助,而後天助,是一個特別樸素的道理。因為陽光天天照著地球,照人也照萬物,照好人也照壞人,照著這個人也照著那個人。一樣的陽光下,有的人看上去神采奕奕,有的人看上去頹廢不堪。而且,同樣神采奕奕的人,有的人是神采奕奕地去幹好事,有的人卻是神采奕奕地去幹壞事。可見,我們所在的條件是差不多的,隻是在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走的路可以差很多。
一個人的人生效率怎樣才能是最高的,同時對人生的滿意度也是最高的呢?那就是你今天喜歡的東西正好就是你的職業,而這個職業就是你學的那個專業;你愛的人正好就是你嫁的人,你嫁了很多年之後發現你嫁得還真的很對--這就是理想的人生。
我們知道,理想的人生同現實的人生總是有差距的。但是請記住,你們現在的年齡不是妥協的年齡,而是理想的年齡。為什麼?因為年輕人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時候就是想要什麼就追什麼的時候。
人的一輩子,在這個年齡如果還不去追求,還不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去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的話,你這一輩子活得有什麼勁兒!人們看到的你始終是暗淡的,臉色都是灰的。
在我們每一天的時間裏,大約8個小時用於睡覺,3個小時用於吃飯,剩下的時間能有效地用於跟人交際的為13~14個小時,而其中職業時間平均會占去9個小時。也就是說,在我們有效的時間裏,差不多80%是職業時間。這樣一算,你就知道了為什麼我們必須追求理想的職業。因為你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這個狀態下,如果它不是理想的,那麼連你的家庭生活和其他生活都會受到影響。為什麼舊社會很多男人老打老婆?因為這是個傳遞鏈條:在單位裏不是處於理想的工作環境下,男人被老板罵,回家開始罵老婆,老婆被罵完以後打孩子,孩子被打後就打小狗……所以大學時代的選擇就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質量。
如果我問大學生“你喜歡什麼”,能說出來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同學心裏喜歡的職業,卻不是今天自己所學的專業。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喜歡的事物與我們所喜歡的職業、我們所喜歡的專業之間存在著某種分裂。
很多同學談到自己目前在職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時,都可能會說公司有問題,教育體製有問題,什麼都有問題;如果在社會上遇到公司老總,他們就會說,現在的大學生有問題,現在這個大學校園有問題;如果遇到某些大學的領導,他們就會說,現在的家長有問題,現在的社會有問題。總而言之,他們自己總是沒有問題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將來我們肯定會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可避免會擺在我們麵前,那就是我們的職業發展。
那麼,職場對我們同學的要求是什麼呢?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怎麼判斷你自己就是職場想要的人呢?
職場需要的大學生,不管是學哪個專業的,都有四個基本特點。這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叫做“氣”“根”“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