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相信我們能打敗他們。”林鬱青說道,“很可能,他們現在也仍然不相信美國被我們摧毀的消息是真的。”他揮動了一下放在身邊的霰彈槍,“我知道這些被老牌殖民帝國主義思想所熏陶出來的家夥的心理,對於他們,說教是沒有用的,隻有消滅掉他們。”
“行了行了,你輕點兒,別嚇著蘇珊。”林夫人有些不滿地說道,看了看坐在她身邊麵色蒼白的澳大利亞寡婦,用英語柔聲安慰了她幾句。
林鬱青嗬嗬一笑,放下了手中的槍,舉手向夫人敬了個軍禮,表示“遵命”。
大約10分鍾左右,林鬱青開車來到了蘇珊娜的莊園,一位女鄰居正帶著蘇珊娜的三個孩子站在門口,焦急地張望著,看到蘇珊娜回來,立刻驚喜地迎了上來。
車子停下,林鬱青夫婦和夏科拉拿著槍下了車,蘇珊娜用英語和女鄰居交談了幾句,讓她幫忙照看孩子,然後便帶著林鬱青等人進到了她的農場。
蘇珊娜現在的農場並不算大,隻養著幾頭奶牛和綿羊,很多地方都長著野草。在戰爭期間,由於澳大利亞男人通通走上了戰場,隻剩下老幼婦孺在家裏從事生產,對一位澳大利亞婦女來說,她一個人根本無法照料太大的土地。她現在的農場,隻及變賣前的三分之一。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澳大利亞軍隊的傷亡總人數超過了150萬人(這裏麵不包括美軍和英軍,美軍在澳大利亞戰場傷亡近20萬人,英軍陣亡約30萬人),這當中約有近80萬澳大利亞軍人陣亡在非洲、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半島及太平洋地區的廣闊戰場上,沒有能夠回到家鄉。澳大利亞男人的大量陣亡使那些留守婦孺的生計變得異常艱難。在澳大利亞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政府全麵接管了澳大利亞並將澳大利亞並入中國版圖之後,對於原來居住在這裏的澳大利亞留守婦孺,不但沒有剝奪她們的財產,而且還給予了保護和幫助,使她們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下同後來的華人居民一起生活。中國政府的合理處置消化了她們的敵意,而很多年輕的澳大利亞婦女由於忍受不了孤寂,主動的嫁給了隨後到達這裏的中國人,組成了新的家庭,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
戰爭結束後,對於華軍集中優勢海陸軍兵力實施的“南十字星”行動,中國國內的軍事評論褒貶不一。一些中事觀察家們認為這是一次並不是很成功的軍事行動,關於澳洲的抵抗如此之持久而激烈,他們認為是很不合理的。在他們看來,麵對中國“南十字星”行動所集中起來的龐大兵力,澳大利亞哪怕是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根本無法抵抗多久。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的人口太少了,隻有700多萬,而澳大利亞軍隊的戰鬥力較弱,麵對裝備精良人數眾多又擁有海空軍優勢的華軍,在這種條件下,澳大利亞根本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也根本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遊擊戰爭。因為澳大利亞根本打不起人民戰爭。以澳大利亞本土的這700萬人口計算,把全部的青壯年抽調一空,把婦女全部充入工廠,頂天也隻能弄出100多萬人的部隊,而這些部隊打光了就沒了。澳大利亞隻要損失100萬人口,其傷害程度就足以致命。而以澳大利亞的沿海平原、草原與沙漠條件,損失100萬部隊其實是非常快的。以中國的強大軍力,最多隻需要半年時間,就可以打光這些部隊。
而澳大利亞想要堅持下去,就隻能依靠外援,也就是來自於美國的軍隊。但是美國要支持澳大利亞就必須要跨越浩瀚的太平洋,而且必須越過中國海空軍的層層封鎖,實際上等於是在放美國的血。而一向自私偽善的美國人到底願意為了澳大利亞流多少血?美國願意為澳大利亞死50萬人就頂天了,因為澳大利亞不是美國本土。因此說澳洲很好打,隻要能登陸澳洲並維持有效的補給線,運上三五十萬人就可以徹底的推平澳洲。
但事實上,直到戰爭結束,澳大利亞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推平的事也沒有發生。
由於華軍在澳大利亞的表現太過詭異,很長一段時間,關於“南十字星”行動的議論充斥著國內外的報紙媒體和各種論壇。人們對此進行了種種分析和猜測,而在這些猜測當中,最為尖刻的是外國的一些總是持“政府陰謀論”的人所持有的觀點。
這些人指出,華軍在澳大利亞的遲緩行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陰謀,中隊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澳大利亞實施“種族謀殺”。
中隊在登陸澳洲之後,在幾個主要的作戰方向上,一直牢牢的吸引著澳大利亞軍隊的主要兵力,使這些地方成為了澳軍和美英聯軍的“人肉磨坊”,大批的澳大利亞成年男子戰死疆場,而華軍在接連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卻推進緩慢,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澳軍的兵力。華軍在澳大利亞實施的戰略轟炸隻維持在軍事目標上,也說明華軍不想將澳大利亞破壞得太厲害,而是打算在戰後進行完整的接收因為他們知道,在用原子彈炸平美國之後,澳大利亞是一定會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