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要想成大事的人,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事要迅捷,決策要果斷,隻有敢於決斷,並立即付諸行動,你才會搶占先機,接近成功。想成功,就不要畏懼風險,唯有帶著沉重的風險意識,敢於懷疑和衝破以往的常規,通過冒險而取得成功後,才會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喜悅。
功高不傲,小心處世
朱元璋能由一介平民而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時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朱元璋本人超凡出眾的智謀與策略外,還在於他手下有很多人才。在朱元璋的功臣中,有一個人功勞尤其大,他就是徐達。
徐達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農家,兒時曾與朱元璋一同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明朝的創建和中國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是中國曆史上顯赫的謀將帥才,深得朱元璋賞識。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狂妄自大。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時還朝。回來後即刻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照常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至交,且戰功赫赫,甚至朱元璋還將自己的次女許配給他,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對他說:“徐達兄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址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朱元璋的這些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可徐達就是不願接受。
萬般無奈的朱元璋請徐達到這府邸飲酒,將其灌醉,之後蒙上被子,親自將其抬到床上。徐達夜半酒醒問侍仆自己住的是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郟”徐達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這般謙恭,心裏非常高興,就命有關部門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牌坊,並親題“大功”二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在好學不倦,嚴於律己。放牛出身的徐達,年少無讀書機會。可他好學上進,虛心請教,每次出征都要攜帶很多書籍,一有時間便認真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知識。因此每每臨陣指揮,無不料敵如神,進退有據,且每戰必勝,令人心服。
身為統帥的徐達還能時刻與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土兵未飽,他亦不飲不食;紮營未定,他也不進帳休憩;士卒傷殘有病,他親自慰問,給藥治療;遇上士卒犧牲,他更是重視並親自籌棺木葬之。將土對他無不感激、尊敬。
本來可以聲色犬馬的徐達,卻平生無聲色酒賭之好,朱元璋賞他一塊沙洲,由於恰處於農民水路必經之地,家臣以此謀利,徐達得知後,馬上將此地上繳官府。
1385年,徐達病逝於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為中山王,並將其肖像放置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第一開國功臣”。
徐達之所以不居功自傲,除其個人良好的修養,還有更深層次的緣故。每個皇權的確立,無不依靠文臣武將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但功臣常常成為權臣。在中國曆史上,功臣權臣攻奪皇權或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鮮見。因此,曆代皇帝總是在權力到手後,視功臣為最大威脅,想方設法收回其權力。“杯酒釋兵權”已算是十分“客氣”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成為皇權統治下殘酷的事實,也是曆史的必然。
其實,朱元璋登基後,從1380年至1390年,因清洗丞相胡惟庸牽連被殺的功臣,官僚共達3萬人;1393年,有赫赫戰功的將領藍玉以及與其有關的人均被殺,先後牽涉被殺的居然有1.5萬多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殺者更多達8萬之眾。
應當說,朱元璋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10多萬人,其實也是強化其統治的必然,也是統治階級內部殘酷鬥爭的結果。另一方麵,也與朱元璋個人品格有關。從小與朱元璋在一起的徐達,肯定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如果居功自傲,相當於引火燒身。與這樣的皇帝在一起,隻能共苦,不能同甘。因此,徐達“夾著尾巴做人”是個人良好品行的體現,更是保全自身的良策。
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特殊情形下,為人處事都要分外小心,不然,就有可能招人猜疑,自尋麻煩。
找準路子,順應時局之變
1863年9月20日,李鴻章抵達天津。30日從曾國藩手中接過直隸總督關防印信,由此開始了曆時二十五年的直隸總督生涯。
李鴻章任職不久,直隸總督的權勢就有所擴展。10月10日,工部尚書毛昶熙上呈請撤三口通商大臣條陳一折,認為辦理外交通商事務大臣,脫離本省督撫而設專職,有綏靖地方之責,無統轄文武之權,地方官常常坐視成敗,不願相助,以致發生嚴重問題,因而奏請撤銷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務海防各事宜,著歸直隸總督經營,一如南洋通商大臣之例。奕沂等總署大臣遵旨議複,讚同持毛氏建議。11月12日上諭稱: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遵議毛昶熙請撤三口通商大臣條陳一折,洋務海防,本直隸總督應辦之事。先因東豫各省匪縱未靖,總督遠駐保定兼顧為難,故三口通商大臣,駐津籌辦,係屬因時製宜。而現在情形,則天津洋務海防,較之保定省防,關係尤重,必須專歸總督一手經理,以免推諉而責專成。
著照所議,三口通商大臣一缺,即行裁撤,全部洋務海防事宜,著歸直隸總督管理,按南洋通商大臣之例,頒給欽差大臣關防,以顯信守。其山東登萊青道所管之東海關、奉天奉錫道所管之牛莊關,都歸該大臣管治。
通商大臣既已裁撤,總督自當長駐津郡,就近彈壓,呼應較靈。且著照所議,將通商大臣衙署,改為直隸總督行館。每年於海口春融開凍後,遷至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須拘定封河回省之製。
這次改定章程,既處理了直隸總督和三口通商大臣各自為政、互相掣肘的矛盾,使李鴻章身兼二職、權一而責巨;又解決了省防和洋務海防的戰略地位問題,使李鴻章的工作主題從傳統的保定省防轉向天津洋務海防。清廷的意向,適應了國內外情形的變化,有利於推進洋務活動和海防建設,防患固本。
對於清廷此次變計,李鴻章喜憂參半。當然,憂慮並不是主要傾向。李鴻章清楚地認識到出任內受清廷依寄、外而表率督撫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要職,地位提高了,權勢擴大了,因而激動不已,特意向李鶴章表示:“兄以深沐皇恩,遇事必再三慎重。”他遵旨酌議應辦事宜,認為天下大勢,首重畿輔,清廷此次變計純屬未雨綢繆之策。
當務之急,須先添設津海關道一缺,專管中外交涉事件及新、鈔兩關稅務,兼充直隸總督海防行營翼長。至於選將、練兵、籌備海防一節,尤為當今要務。畿輔重地,形勢嚴峻,外人窺伺,內匪竊發,刻刻堪虞,而綠營官兵腐敗不堪,從中挑揀加餉操練,外貌恐難擋大敵。所以,他一麵奏調淮軍為拱衛畿輔之師,一麵整飭練軍,裝備近代槍炮,增加洋槍教官,努力提高其戰鬥力。平常以淮軍守衛海口,練軍鎮守內地要害,一旦外敵入侵,練軍也被調往沿海助戰。
李鴻章深知備位近畿,必得要路之助,方能立足。然而,他環顧左右,觸緒增悲。與他共事近三十年、患難相依最久,艱難時局共同支持的曾國藩,不幸於1872年3月突然病逝,這使他悲痛欲絕,夜闌依鬥,輒用愀然。他原來所賴以疏通慈禧的奕沂,也江河日下,晃蕩不能立足。慈禧對奕沂采取兩麵政策,既讓他主持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又利用頑固派奕、李鴻藻管製他。奕是道光第七子、奕異母兄弟、慈禧妹夫,1851年封為醇郡王,1872年晉封醇親王。
慈禧把他拉過來,使之由奕沂的擁護者變為反對者。李鴻藻鹹豐進士,1861年詔為太子載淳師傅,1864年升內閣學士,署戶部尚書。慈禧於1865年底把他派入機處,使之同奕沂唱反調。但是,奕沂、李鴻藻卻秉承慈禧意旨,抑製奕沂及其所倚賴的李鴻章。
1875年1月,同治載淳病死,慈禧為了繼續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強立奕譞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是為光緒帝。
李鴻藻也依靠軍機大臣的職權和門生故舊眾多的條件,引薦端士,把大批新進的禦史、翰林聚結在自己周圍,壯大聲勢。這些人自視清高,大膽敢言,議論風發,專事搏擊,號稱“清流”,有“四諫”、“十朋”等之稱。
其中張之洞、張佩綸尤為李鴻藻所賞識。張之洞曆任翰林院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張佩綸曆任侍講、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等職。他們都是直隸人,李鴻藻籍隸高陽,張之洞祖籍南皮,張佩綸家鄉厚實,固結門戶,相互利用。窺探朝旨,廣結黨援,排斥異己,主張整飭紀綱,反對列強侵淩,時稱“清流派”。
清流派的崛起,並非清政府應許議政的表現,清流派成員也絕不是真能改革朝政、抵抗侵略、打倒權貴的勇士。相反,清流派是從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洋務派與頑固派、湘係集團和淮係集團鬥爭的夾縫裏生出來的一種輿論力量,實質上是清朝統治者麵臨危機時利用調節的工具,是掌控最高統治權的慈禧操縱不同政治派係力量天平上的籌碼,而其主要傾向則是暗中放任清流議論時政,當作公論、清議來牽製李鴻章等洋務派。
1872年,禦史李宏謨奏請直隸添設巡撫。11月28日邸抄刊登上諭說:“禦史李宏謨奏直隸政務日煩請添設巡撫一折,著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按清律,早在乾隆二十八年就撤銷了直隸巡撫,巡撫事務由總督兼管。李鴻章就任直隸兼北洋大臣剛剛兩年,李宏謨就奏請直隸添設巡撫,顯然意在削弱李之權勢,牽製李之作為。機智的李鴻章,一眼就看穿了中間奧秘。
1873年7月末,李鴻章在寫給沈葆楨的信中透露:“添設保定巡撫之議,聞係旁人覬覦添缺,於是不顧事理之當否。吏部尚欲準行,經樞垣文相力持不可,似專為遷就敝人者。其實有兩京兆分管二十四州縣,熱河都統分管承德府,直省何曾僅止一督?郭筠仙嚐謂督撫同城,為我朝弊政,與尊論同,非久為曆練者無此卓識也。”
身處變局,李鴻章已完全清楚人生坎坷必會很多,必須找準路子,準確下手才對。這就要曉得時局之變、人生之變、戰術之變。
隻有動腦筋才能找準路子,找到對策,因為外部局勢總是在變化的,不能掌控局勢之變,是李鴻章的一大忌諱。他經常遭遇挫折,但他明白:在變局中求生存,才是強者!
學會放棄求發展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人。康熙二年鄉試考中,當了廣東香山縣知縣。
至明末以來,香山縣因盜匪和天災並行,人民繳不上賦稅,因此而被捕入獄的知縣已達7人。姚啟聖上任後感慨說:“明年再加我一個,被捕入獄的香山知縣就是8個人啦!”
於是他擺上酒席,奏上音樂,把7個被捕的知縣從獄中請出來,一同痛飲,並給他們整理行裝,送回原籍,然後向總督報告說,7名知縣應追回拖欠官府的稅金共17萬,已在某月某日全部收回入庫。總督看後大為吃驚,以為姚啟聖是個巨富,想行善替7個知縣償還欠款,豈知他是個貧寒之士,哪有能力替那些人償還稅金呢?
不久,吳三桂等人發起“三藩之亂”,皇帝令康親王南征,姚啟聖心中大為興奮,認為自己的好運來了,就對好友吳興祚說:“我闖了大禍,非幫助康親王立奇功不能避禍,而要想說服親王,隻有你去才行。”吳興祚準許了他的請求,姚啟聖備了銀元五千,以便買通看門的小廝;又打探出親王喜歡彈丸,特地製造十萬粒讓吳興祚送去。吳興祚相貌英俊,能言善辯,又熟知福建的山川地理及兵馬之術,康親王同他談得十分投機。吳興祚乘機薦舉姚啟聖,親王當場應允,行文給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調姚啟聖為參謀。這時總督才驚呼上了姚啟聖的當,但迫於康親王的命令,不得已讓姚啟聖離職而去。
對於所虧欠的稅金,總督隻好下令海上商人補繳。
姚啟聖放棄了自己職位,去謀求更有前途的發展。所以放棄需要有遠見卓識,需要放開眼界,不僅是一種觀念的更新,更是一種科學理念的確認。我們常說:“腦筋開竅,山水變寶。”確立學會放棄求發展的理念,能促使我們反省那些竭澤而漁、焚琴煮鶴的短期行為,進而以錯位發展的思路來經營身邊的人和事,不斷地在放棄中開拓廣闊的空間,取得長足的發展。
短暫的放棄是為了得到長遠的回報。放棄需要有犧牲精神,這不僅是顯示膽識和謀略的生動實踐,更是擺正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明智之舉。學會放棄求發展,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氣魄,需要有放眼未來的氣度。
置於死地而後生
秦朝末年,雖然項羽的起義軍連續取得勝利,聲勢也越來越大,但章邯率領的秦朝主力軍實力還是很強的。
在定陶戰役中,項梁因輕敵而兵敗身亡,義軍由宋義率領。宋義膽小懼敵,被項羽所殺。項羽便親自率軍渡過黃河,想要欲與秦兵決一死戰。但自從定陶戰役失利以來,士氣一直很消沉。章邯卻野心勃勃,想趁機滅掉義軍。
在這生死存亡關頭,項羽召集手下的謀士分析當前局勢,認為秦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渙散,戰鬥力不強,而義軍雖然人少,但軍心一致。 兵法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軍隊隻有斷絕退路,才能齊心拚死殺敵,即所謂置於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