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否都是這樣度過的呢:年輕的時候,拚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想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又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後來,小孩長大了,你退休了,此時,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當你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對你而言,生命就是一切。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是否明白:
你這一生有什麼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呢?與其那樣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都在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直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發出“時不我予”的歎息了。
堅持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
人生有太多曲折,它都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意義在於,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走自己的路,因為能夠幫助自己的是自己。記住,我們一直是在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幸福。
人來到這世間,就像一片葉子一樣,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無需羨慕任何人,更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不管你目前的境遇如何,隻要你有勇氣麵對自己,敢於開創自己的人生道路,那麼即使前途多麼渺茫,你隻管向前走就是了,最終你也是可以活出自己的幸福。
就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應該為自己而活,學著喜歡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或怎麼說,別和自己過不去,活出自己幸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女畫家席慕容以至性為人稱道。她的“隻要建立快樂的人生,快樂的人生人人可得”的經驗使人豁然領悟。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孩子用一頭驢子馱著貨物去趕集。趕完集回來,孩子騎在驢上,老頭兒跟在後麵。路人見了,都說這孩子不懂事,讓老年人徒步。孩子就忙下來,讓老頭兒騎上。於是旁人又說老頭兒怎麼忍心,自己騎驢,讓小孩子走路。老頭兒聽了,又把孩子抱上來一同騎。騎了一段路,不料看見的人都說他們太殘酷,兩個人騎一頭小毛驢,把小驢都快壓死了,兩人隻好都下來。可是人們又都笑他們是呆子,有驢不騎卻走路。老頭兒聽了,對小孩子歎息道:“沒法子了,看來我們隻剩下一條路:咱們兩人抬著驢子走吧!”
正因為老頭兒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總是被路人的言行所左右,最終落得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徒增煩惱。
社會中,我們畢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我們的一言一行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是褒揚,也可能是非難。但不論是褒揚還是非難,都有理解與不理解、公正與歪曲的成分所在。所以,對於這些評論,不能一概地接受。
許多人做起事情來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講的老頭兒和孩子,一件事想做得麵麵俱到,別人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誰有意見,就聽誰的。
可是麵麵俱到的結果呢?卻是沒有人滿意,反而也將自己置於無所適從的境地。
處處想麵麵俱到,既想討好每一個人,又想不得罪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會領情。再者,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讓這個人滿意,就會令那個人不滿意。你做得麵麵俱到的結果最後隻有兩種可能:要麼自己累得半死;要麼被人捏住軟肋,任人擺布。
與其這樣,我們何不明智一點,快樂地做我們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人做事,我們就不必勉強改變自己,不必費心掩飾自己。這樣,就能少一些精神的束縛,多幾分心靈的舒展,就能少一點不必要的煩惱,多幾分人生的快樂與輕鬆。
查理·卓別林剛剛參加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讓他模仿德國當時一名著名的喜劇演員,可他表演一直都不出色,直到找出了屬於他自己的戲路,才成為舉世聞名的喜劇大師。
在歐文·柏林與喬治·葛希文兩人相識的時候,柏林已是有名望的作曲家,而葛希文還僅是個每星期隻能賺35塊錢的無名小卒。柏林非常欣賞葛希文的才華,願付3倍的價錢聘請他為音樂助理。但後來柏林卻說:“你最好別接受這份工作,否則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假如你秉持本色努力奮鬥下去,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葛希文。”葛希文牢記柏林的忠告,努力奮鬥,最終成為了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