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同時開了兩個直播間來觀看,先從自我介紹裏麵選擇中意的選手,要是喜歡就切到主舞台那邊去看,要是沒啥感覺,就繼續看後續選手自我介紹和類似花絮一樣的後台日常。
雖然會對主舞台造成分流,但也大大增加了節目的觀看粘性。
隻要觀眾還在看,那主舞台的分流反而是小事。
而那些被找來的選手沒有辜負楚歌和文北的期待。
請來的選手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種年齡相對傳統選秀偶像年齡會偏大,但是這一部分就是過去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闖出了名堂的。
有樂器專精的,也有舞蹈專精的,看的觀眾們挪不開眼睛。
【我靠,這人拿個嗩呐上來,我以為是來整活的,結果你拿嗩呐吹流行樂給我整的熱血沸騰的。】
【什麼叫流氓樂器啊。】
【臥槽臥槽,這個人,他的腰怎麼扭的啊???我申請回放!】
【看不懂了直接,這是選秀選手?】
【這人是之前國際街舞大賽的冠軍啊,你聽居然能想到請這些人,文北開竅了啊。】
【他要早這麼幹,之前幾季至於被罵得那麼慘麼?】
【咱們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文北還是沒開竅,主要是因為有楚歌參與策劃。】
【也不是沒可能,萬一孫敏也支招了呢。】
文北不是蠢人,他就是沒經驗,之前一直被選手的問題困擾,按著前人的腳步去走,沒找到方向而已。
而除了這次專業能力爆表的“職業選手”,另一種專門去請的則是國外偶像。
相比內娛寬鬆的偶像標準,國外那可是卷生卷死。
特別是一些國土麵積小的國家,他們市場本來就不大,僧多粥少,選手想要出頭就更需要努力。
這一點和國內情況大不一樣。
國內人多,光這一點就比其他國家輕鬆太多了。
同樣數量的粉絲,那些小國的偶像得付出數倍努力才能獲得。
而這些選手不僅年齡外形上符合偶像標準,業務能力也是各個頂尖。
唯一的問題就是語言,但這些選手都是精挑細選的,對待工作一個比一個認真。
接到邀請後,不少人就開始突擊學習中文,現在有不少還是可以通過短語稍微交流,甚至有人能用中文做一段完整的自我介紹。
之後參加節目的時間裏,有一個中文使用的環境,這些願意努力的人進步隻會更快。
而這份努力也能讓他們獲得相當的粉絲。
【突然覺得國內男團不香了。】
【本來就是整體水平最差的一批。】
【你聽這是想搞一個國際化男團啊,有想法的啊。】
【本來還很擔心,但是現在看下來,這次重啟是真的有想法敢去做的,這節目可以追下去。】
【我拉著我男朋友一起看的,以前他天天給人挑毛病,今天全程牛逼就沒停過。】
《偶像名單》的火爆,顯得《青春同行》更可憐了。
停播一周,今天複播的《青春同行》播放量隻能用慘淡形容。
【何小武這鏡頭少的,我都以為她也退賽了。】
【真的沒意思,就這還實力女團呢?】
【從秋歌退賽開始,這個節目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
【我以為已經到穀底了,怎麼拍都是提升,沒想到你們居然自己帶了鏟子刨坑。】
【埋了吧。】
同一時間,一條不起眼的熱搜在一點一點上升排名。
#好帥的練習生#
《偶像名單》那邊,副直播間此刻在做自我介紹的人,正是葉不悔。
也是#好帥的練習生#這個熱搜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