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克蘇魯簡介(1 / 3)

羅伯特·M·普萊斯(Robert M. Price)在他的作品《洛夫克拉夫特與克蘇魯神話》中提到了克蘇魯神話發展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也就是普萊斯所說的“真正的克蘇魯神話”,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有生之年就已經成形,並受到他的指導。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後,理查德·L·蒂爾尼(Richard L. Tierney)試圖對神話進行分類和擴展,並用“德雷斯神話”一詞來區分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和德雷斯的故事。

第一階段:洛夫克拉夫特神話

在洛夫克拉夫特後半生的作品中,有許多借鑒“洛夫克拉夫特圈子”的作者們的故事元素,那是一個與洛夫克拉夫特通信的作家集團。這個小團體包括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羅伯特·E·霍華德,羅伯特·布洛克,弗蘭克·貝克納普·朗,亨利·庫特納等人。此時的神話作品以洛夫克拉夫特的“宇宙主義”為理念,即“人類的存在對於這個冷漠的宇宙來說毫無意義”。這也是克蘇魯神話的精髓所在。

洛夫克拉夫特意識到,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係列,一個故事係列中的元素並不一定會因為作者在他的故事中使用了它而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一部分。例如,盡管史密斯在他的“終北大陸(Hyperborean)”係列作品中提到“Kthulhut”(克蘇魯)和“Iog-Sotot” (猶格·索托斯),但這並不意味著克蘇魯是終北大陸係列的一部分。然而,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史密斯筆下的撒托古亞(Tsathoggua),洛夫克拉夫特將它用於和齊裏亞·畢夏普合著的《丘》(1940)當中。洛夫克拉夫特通過將撒托古亞與地下城市昆揚(K\u0027n-Yan)中的圖魯(Tulu)、伊格(Yig)、莎布·尼古拉絲(Shub-Niggurath)、納格(Nug)、耶布(Yeb)等實體放在一起,有效地將史密斯的創作與他的故事聯係起來。

“洛夫克拉夫特神話”中的大部分元素並不是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各種係列作品的交叉融合,而是由每個作家有意地創造出來,成為神話的一部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各種關於禁忌傳說的神秘魔法書。例如,在《夜之子》(1931)中,羅伯特·E·霍華德讓他的角色弗德裏希·馮·容茲閱讀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死靈之書》,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超越萬古》(1935)和《超越時間之影》(1936)中也提到了霍華德筆下的《無名祭祀書》(The Unaussprechlichen Kulten)。 霍華德經常與洛夫克拉夫特通信,兩人有時會在各自的作品中插入對方的背景或元素。因此霍華德筆下的“蠻王柯南”係列有時被認為是克蘇魯神話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1933年4月27日寫給詹姆斯·F·莫頓(James F. Morton)的信中,洛夫克拉夫特闡述了自己對克蘇魯神話體係的一些基礎性構想。但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並沒有想過對他所創造的神話作一個係統的整理,在他去世之後,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對他的體係進行了整理,並提出了“克蘇魯神話”這一稱謂。

第二階段:德雷斯神話

第二階段始於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August William Derleth),作為洛夫克拉夫特的繼承者之一,德雷斯為克蘇魯神話添加了大量設定,將萬神殿與四元素聯係在一起:風、地、火、水。想要理解德雷斯對洛夫克拉夫特神話所做出的改變,區分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事很重要。普萊斯認為,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至少可以分為幾個類別,並確定了三個截然不同的主題:“鄧薩尼係列”(寫作與鄧薩尼勳爵類似的風格),“ 阿卡姆係列 ”(發生在洛夫克拉夫特虛構的新英格蘭場景中)以及克蘇魯(宇宙故事)故事群。德雷斯沒有區分洛夫克拉夫特的各種故事設定,而是將它們結合起來,忽略了個體的區別,從而創造了一個龐大、獨特的故事。所以,例如,德雷斯從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中挪用了諾登斯(Nodens),並讓他與舊神結盟對抗舊日支配者。德雷斯還將善與惡的二元論引入神話中,這與洛夫克拉夫特及其圈子的“宇宙主義”願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