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想法也很簡單,哈薩克人既然為布哈拉汗國牽線搭橋,那麼他們自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觀。
八千哥薩克騎兵,再加上數萬哈薩克同布哈拉騎兵,這樣的陣容足夠趕走華夏人了。
他說道:“不是還有布哈拉騎兵以及哈薩克騎兵的配合嗎?”
“你們總不會叫我們哥薩克人孤軍奮戰吧?”
他這一問反倒是讓牛金星顯得頗為尷尬,他隻能賠笑說道:“那是自然,我們一定會全力配合哥薩克騎兵的。”
能有更多的哥薩克人出擊華夏自然是最好,不過他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拖哥薩克人下水。
隻要哥薩克人死在了華夏的人手裏,就不怕哥薩克的主力不出手。
他也隻好將哥薩克人願意出兵的消息帶回了汗庭。
為了表達合作的誠意,巴拉巴什也大方的將他抓來的那些哈薩克牧民給放了。
當牛金星將哈薩克牧民帶回來的時候。
努爾阿裏汗同李自成就知道事情成了。
牛金星自然不敢實話實說,五萬兩黃金僅僅換回七八千哥薩克騎兵出擊,努爾阿裏汗還不活剝了自己。
當得知第一批上萬哥薩克騎兵即將奔赴布哈拉汗國,後續還有更多的人馬前來後,他們還是認可了這一結果。
救兵如救火,目前華夏人已經包圍了布哈拉汗國的都城布哈拉。
布哈拉汗王伊瑪目自然是希望哥薩克人可以盡早南下。
十天之後,位於阿斯特拉罕周邊的哥薩克騎兵就趕到了哈薩克草原。
華夏人現在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於是努爾阿裏漢也出動了3萬哈薩克騎兵南下助戰。
在彙合了邊境附近的一萬多布哈拉騎兵後,這支5萬騎兵組成的大軍浩浩蕩蕩奔赴了布哈拉城。
此時的華夏軍團也分成了兩大集群,李岩率領的3萬波斯軍團駐守在塔什幹周邊,而熊廷弼親自統帥的5萬西域軍團則是負責撒馬爾罕同布哈拉附近。
準確的說正在負責圍攻布哈拉的是吳三桂指揮的三萬西域軍團。
吳三桂長期隸屬於祖大壽麾下,他統帥部隊的老底子是正經的遼東騎兵,之後又收編了不少大明的九邊精銳。
這支部隊無論是裝備士氣還是戰鬥經驗,在如今的華夏各部中均屬上乘。
加上吳三桂又是李獻忠本人看好的華夏年輕將領,早早就送去遼東軍校學習。
盡管對軍來勢洶洶,但吳三桂並不慌亂。
隨著“乾熙1635”的普及,步兵在對陣騎兵時的處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華夏內部的軍演中,騎兵在野外麵對訓練有素的裝備火炮的步兵時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
即便是華夏最精銳的重裝騎兵“遼東鐵騎”,麵對裝備了步槍以及野戰炮的華夏步兵,其最後的結局也是全軍覆沒。
原本騎兵失去衝鋒能力要等到1860年,美國的“南北戰爭”時期才會出現。
但是新型的後裝步槍以及王輝彈的投入使用,使得這一現象大大提前了。
不過至今為止華夏還沒有在戰場上遭遇過大量的騎兵,所以這場戰鬥注定將會載入戰爭史冊。
五萬騎兵的規模,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了。
哥薩克聯軍的行蹤早就被華夏的哨騎給發現了。
已經裝備了望遠鏡的哨兵可以在更遠的地方清楚的發現敵人,這也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安全距離。
得到消息的吳三桂決定主動迎擊敵軍。
很快雙方便在布哈拉北麵的草原上相遇了。
當看到2萬華夏步兵直接在正麵列陣迎擊自己的時候,巴拉巴什露出了一副蔑視的表情。
這幫華夏人真是找死,居然在草原上直接用步兵列陣對抗騎兵?
盡管在華夏步兵的兩側還布置了上萬騎兵,但很顯然華夏人是想用步陣迎接騎兵的衝擊。
不止是巴拉巴什,哈薩克人看到這一幕也覺得好笑,華夏人這是準備“送人頭”嗎?
很快巴拉巴什就高舉起馬刀,帶領哥薩克騎兵向著華夏的步兵陣地發起了衝鋒!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