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開始了緊張的采訪工作。無論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無論是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的,在他們的講述中,幾乎是如出一轍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一位持戒謹嚴、重因果、有學養、惜福、慈悲、謙遜、和藹可親的長者形象。他從不作高聲大語,卻以他平地踐行、無聲潤物的真教化功德,影響著大家,改變著大家。
在采訪過程中,我慢慢走近法師,他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起來。
讓我遺憾的是,昌老在世時,我們緣慳一麵;欣慰的是,我送了他老人家最後一程。沒有想到,我和法師的緣分竟是這樣開始,而且越來越深。
肩負寫傳的重任,我開始走進昌老,並且以采訪、閱讀、聆聽等方式,走進法師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走進法師的不同階段,和眾多人心中一樣的疑問,才慢慢解開:那就是,離欲上人為什麼要選時已75歲高齡的張妙首做報國寺的住持?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謂千古一人。他們師徒的內在契合,是我們僅憑外相所不能認知的。
然而,當你走進曾經的張妙首的生長環境和不同的修學階段,走進他的精神世界,你會為離欲上人的慧眼而叫絕,會為張妙首身為在家人,實為出家者的學修生活和做人準則而心生敬佩。出家,對他而言,不過就是現一個僧人相而已,內裏,他早就是一個出家人了。一個法師說得好:昌老做居士的時候,就做得很好了!
因此,對昌老資料搜集和閱讀的過程,也是自己向老法師學習的一個過程。
由於法師沒有年譜,散見於文字和網絡的多是既有資料的歸納整理,且內容多重複,而作為寫傳記最重要的縱向的、生活的資料,則很缺乏。為了了解他的生活經曆和細節,我看了親屬們為法師錄下的大量視頻資料,聽了侍者能慧師父隨侍昌老時,錄下的許多珍貴錄音,前後采訪了他的親屬、同事、領導、弟子等幾十人,並且相互求證,力求做到下筆之處言之有據。
所以,此書的內容一是根據老法師留下的文字、視頻、錄音整理,二是依據采訪他家族、弟子、領導、同事所講述的內容,三是參考現有的他人所寫文章及自己搜集到的曆史背景資料。同時借采訪寫作的經驗,突出重點,粗細結合的去表達法師的一生。
此書整體定位是,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盡最大努力貼近法師,而在語言風格上,選擇沿襲老法師喜歡講故事的方式:樸實、親和、真誠。
我想任何一部用真誠心寫出來的作品,都不需要附屬任何無謂的花哨之語。尤其是寫昌老這樣一部傳記。昌老一生,不是偉人,不是豪傑,他隻是一個老老實實按照佛的教誨去講去行的人!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讓人去記述,也沒有永垂不朽的偉績讓人傳頌,他有的隻是一個求道者的言行和境界,然而正是這一點,才是那麼的可貴。要寫這樣一個人的傳記,我知道必須要從心靈上與他有交彙,所以整個寫作過程,也是我對淨土法門的一個學修過程,當然,老法師的境界是我這樣的凡夫到達不到的,可法師的人格魅力和開示,時時在影響著我,改變著我。
就我的收獲而言,我找到了一位修學的導師,一位我一生修學淨土的楷模!
昌老在我的心裏,是淨宗學人修學的典範,是因為:一、他性格裏的低調、堅忍,沒有凡俗之見;二、淡泊名利,無有分別,看破生死,信深、切願、行真;三、獻身佛教,舍我濟人,無我利他,充滿性靈光輝;四、從不作高聲大語,卻平地踐行潤物無聲。昌老的示現住世,是人類道德力量的一次強力釋放!昌老在自己多姿多彩、曆經苦難的傳奇一生中,表現的卻是平淡、謙誠、恬靜,而這正是人生最難到達的境界。昌老的語默動靜,都是莊嚴示範。讓所有有緣接觸他的人,無不感動和受益,這是聖者的光輝,是法師多生多劫以來德行的累積。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我們,是無法企及的,然而這正好是我們心靈的一麵明鏡。
我之所以景仰法師,便是他的學佛境界正是他的生活藝術。老人常說,要“深信因果”、要“嚴持戒律,弘法利生”、“學佛先學做人”、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以戒律為基礎,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學佛離不開生活,離開生活,到哪裏去學佛”。法師教我們在生活的點滴中,積累往生資糧。他的開示,正是淨宗學人的修學方法和目標。
當一個老人用他的一生去實踐弘揚淨土法門,最終把佛法的真理、往生的事相真實不虛地示現給了我們,我們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讓我們走進昌臻老法師的世界,和他一起,持一句萬德洪名,回家吧。
好了,請翻開書繼續閱讀,去看這位老人是如何為我們留下他的精神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