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棄道學佛 修頭陀行(1 / 1)

離欲上人(1887—1992),四川省合川縣(今屬重慶市——筆者)泥溪鄉人。俗名侯喻君,秉性剛毅,智慧過人。家世經商,15歲時,家道衰落,一貧如洗。一日在姑母家偶然翻閱《金剛經》,頓有所悟。從此看破名利,離家訪道。拜川東著名道士劉銀子為師,精修丹法,得道後雲遊四方。

1922年,35歲的他打聽到射洪縣東山寺有一位高僧本空禪師,俗姓楊,射洪縣柳堤人。本空禪師9歲出家,12歲大徹大悟,與四川新都寶光寺無窮老和尚同戒,均係禪門老宿。侯喻君大喜,便舍道學佛專程去東山寺。

進了山門,恭敬地向出家人打聽到師父處所,並按所指方向朝師父住處走去。剛轉過樓廊,便聽到朗朗誦經之聲,輕輕走近細聽,誦的乃是《金剛經》,他不由自主地伏地跪拜。

此時,本空禪師正誦到:“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突然停止說道:“夠了,夠了,你就叫‘離欲’吧!”

侯喻君得法名立即叩謝師父,頂禮三拜。從此就在東山寺深入經藏,潛心修行。

因緣成熟後,離欲離開本空禪師,前往蓬溪縣定相寺師從師叔——得道高僧思摩禪師參學。思摩禪師,俗名李君蓮,原是清乾隆年間的翰林,後棄官為僧。他學識淵博,擅長書畫,據稱147歲時返老還童,白發轉青,全口長滿32顆牙齒,人稱“癲師爺”。

思摩禪師觀離欲根基果然屬上根利器,必當成就,於是常常痛下鉗錘。離欲不知遭受了多少次打罵,而每次,他都看做是師父幫自己消除業障,因此愈加深切懺悔,且更加勇猛精進。經過八年的頭陀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蒙思摩禪師密授心印。繼後,於新都寶光寺方丈祖道禪師座下受具足戒,並承寶光寺上無下窮老和尚,付與衣缽,法號圓空,為臨濟宗22代禪師。

一天,思摩禪師叫來離欲,問道:“你今後作何打算?”離欲被這突然問話怔住了,一時不知作何回答,隻是呆站著。

思摩禪師笑道:“但講無妨,不必拘束。”

“我,我……”離欲欲言又止,望著師父慈祥的麵容,他直言道,“師父,我想效法道濟禪師(即濟公和尚——筆者注),雲遊四海。”思摩接上說:“飄忽不定。”

“正是!”離欲深施一禮,“這樣仍能夠……”看到師父把頭輕輕一搖,離欲便停住了。

“這當然也好,”思摩禪師微微點頭,轉而神秘一笑,“不過,有一個地方和你有一段因緣。”離欲抬頭,嚴肅地望著師父,好像在問:“什麼因緣?”思摩禪師接著說:“距寺二三百裏,有一座創建於隋代的寺院需要你去。”

“是不是樂至報國寺?”

“是。那裏是隋唐以來曆代高僧輩出之地,地形特殊,‘金龜山上,豎馬石棺’,你會在那裏住幾十年的。”思摩禪師突然停住了,眉頭一皺,急又展開,麵帶微笑。

離欲心領神會,思索片刻,問道:“我何時動身?”

“你自己決定吧。”思摩禪師平靜地回答。

不久,離欲向師父告辭。臨行前,思摩禪師向離欲念了一首長長的偈語:

霹靂空千古,光明眼界開;

全除雲霧翳,為洗水晶來。

春藹憑磨煉,秋波任剪裁;

霞雲雙鏡彩,濤湧萬珠開。

銀海瑤琴好,冰湖濁魄浣;

重輝玄日月,一瞬脫塵埃。

仙骨何日換,靈元上界培;

湮湖誠可接,昂首即蓬萊。

概括了離欲的過去,又預示了離欲的未來。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思摩禪師的預言一樣。

金龜山是樂至報國寺所在的山名,此地周圍都是泥土和馬骨岩,唯有金龜山上到處布滿質地堅硬的圓形巨石,猶如龜卵,此山由此得名。

金龜山上,報國寺內到處有巨石開鑿的石棺,而其中一座石棺外麵有一對精心雕空的圓形寶球上,確實寫有“豎馬”二字。離欲法師到樂至報國寺後,就再也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樂至報國寺,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修廟上,前後幾十年。離欲法師的最終安息地——也真是在樂至報國寺金龜山上的石棺裏,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