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族裏來人了,老爺請您過去。”
這天夏暄正在檢查明婉、燕子還有芽兒的學習成果,就聽到丫鬟的稟告。
終於來了!
夏暄不緊不慢地將屬於芽兒的卷子放在芽兒的桌上,“明婉,你先帶著燕子和芽兒先將我出的卷子做出來,時間到了之後你直接將燕子和芽兒的卷子批改出來,你的等我回來再批改。”
明婉:“是!”
燕子和芽兒雖然沒有出聲,但是卻也與明婉一起向著夏暄行禮。
夏暄滿意地點點頭,才對著丫鬟道,“帶路!”
自從上一次她祖父在景安帝聖壽當天將造紙術以及幾箱造好的紙,還有一套由她祖父親自抄寫的四書當成壽禮獻給景安帝,原本心情就不錯的景安帝更是立刻大喜,立時就當著滿朝皇子勳貴還有文武百官的麵親自寫了一份冊封她祖父為文昌侯的聖旨。
並且還非常大方地將他們夏家原本的祖地給封成了封地。
......雖然是他祖父自己提到他年紀大了想準備回祖地養老。
不過不管怎麼樣,反正是達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成就!
如果不是夏晏自己暗示他想回琅琊,以景安帝的性格,他即使因為造紙術的影響太大會給夏晏封侯,也不會給封地。
又或者是即使給封地也不會給琅琊郡一郡之地當封地。
不過是因為夏晏在交造紙術上交之後就識相地表示要‘退休’,這樣一來造紙術不就隻成為他一個人的政績了嗎?
對於參加了聖壽的所有人又或者是一些消息靈通的人來說,他們肯定能知道造紙術是由夏家發明出來的,但是對於天下絕大多數讀書人來說,又有誰會去關注一個已經致仕離開朝堂的小侯爺是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就好比沒有人會去關注夏晏呈上來的紙具體是誰造出來的,而改進造紙術的人又是哪些匠人?
總不可能是夏晏親自動手去做的吧?
再加上琅琊郡的地理環境,外有魏國的威脅,內有......琅琊郡所屬的青州刺史聞柏越來越有‘擁兵自重’!
所以無論是為了什麼原因,將夏晏這個文昌侯的封到琅琊郡都百利而無一害。
而今天上門的族人並不是指他們夏家在琅琊郡的族人,而是指當初因為北方戰亂擔心會打到琅琊郡而往南逃,最後定居在鹹安的族人。
其實說是鹹安也不是很正確,在鹹安城裏隻有她祖父夏晏這一支,其他的夏家族人則居住在離鹹安城不遠,但是也屬於鹹安的一個鎮子上。
因為他們夏家是後搬來的,人離鄉賤,再加上他們夏家雖然是世家,但是卻也隻是已經走向沒落的世家,如果落戶在鹹安城連地都買不到,所以為了發展,當時的夏家安置在了離鹹安很近但是卻又有些距離的鎮子上。
而據說當年因為某些矛盾,他們這一支與住在鎮子上的夏氏族人鬧了些矛盾,關係並不是很好。
而這個矛盾......
咳,她祖父三十多才生她父親,族裏難得出一個‘前途’遠大的弟子,怎麼能無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