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文曲大賽 八(1 / 2)

陳元龍見康熙對劉華有幾分欣賞,而對自己剛剛的表現卻隱含不滿,憤憤的看了劉華一眼後,他出言辯解道:“啟稟萬歲,微臣之所以判定劉華失敗,一是因為他的這份答卷多有違逆之言。

二是因為劉華剛剛的那份《朝代歌》,之前他在回答華夏曆朝曆代順序的時候,最後兩句是這樣說的,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結,此言大不敬,所以微臣才判定其被淘汰。”

聽到這兒,劉華心中“咯噔”一聲,暗道:“壞了,老子忘記這是封建社會了,得趕緊補救,要不然的話,哥哥這顆腦袋要跟脖子分家了。”

想到此處,劉華急忙扯起嗓子大聲喊道:“聖上明鑒,學生冤枉啊,縱觀華夏曆史,天下形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曆朝曆代在傳承一段時間後,都會更迭替換。

而學生這句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結,寓意是自大清之後,再也不會有其他的王朝登上曆史舞台了,這是多麼美好和崇高的祝福啊?怎麼會是大不敬呢。”

本來康熙聽到陳元龍的話,臉上閃現出一絲煞氣,但是聽完劉華的解釋後,他捋了捋胡須,然後表情轉陰為晴:“嗬嗬……有理。

陳元龍,朕念你也是一片赤誠之心,此事就不和你計較了,你掌管翰林院,以後看待事物要心胸寬廣,莫要肚量狹隘,你要給天下的讀書人做好表率啊。”

接著,康熙命人將四人的答卷收上來,他逐個觀看了一番,看完,他瞅了瞅劉華四人:“你們四人的答卷,可謂是各有千秋,但是,朕認為,你們的答卷全都不合格。”

聽到這兒,現場的所有人都愣了,劉華疑惑的看著康熙,心說:“古時候的皇上,就喜歡整這些高深莫測的玩意兒,他這話是什麼意思啊?”

不光是劉華感到疑惑,剩餘的王迪三人,也同樣對康熙話感到不解,幾人互相看了看,知道康熙肯定還有下言,所以幾人全都忍著心中的好奇,聽他後麵的話。

果然,沉吟了片刻後,康熙淡淡說道:“這四篇答卷中,段識文寫的是《康熙盛世錄》,王迪寫的為《天乾人和,大清實紀》白曉玉的答卷為《忠良蒙冤,禍引何方?》。

至於劉華的答卷嘛?名字有些長,前麵三人的答卷標題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他題目的一半。

劉華寫的題目是《朝廷積病需治,官員貪腐需查,吏治傾斜需正,司法無威需震,百官奢風需改,此番現象,急需良藥,若如不然,國將不國。》

段識文的文章旨在讚美,雖文字華麗,但內容太過虛浮,這樣的文章,朕見到的太多了,因此,他這份答卷不值一提。

王迪的答卷,以大清入關之後,所經曆的風風雨雨為題,雖然有些新意,但其卻隻歌勝績,不言敗例,充其量也就比段識文高出一截。

至於白曉玉的文章,她雖是女子,但是筆鋒之盛,卻絲毫不輸禦史言官,她在答卷中直言,其父身為一省布政使,尚且蒙冤入獄,天下的那些百姓們,有多少人跟其父同一遭遇?這樣的事情,會為朝廷帶來怎樣的禍端?單憑這一句,她就比之前二人強出數籌。

嗬嗬……他們三人的答卷尚在朕的預料之中,但是這劉華的答卷,卻實出朕之預料,此卷所書之內容,句句違逆,字字誅心。我康熙王朝被他寫的一文不值。

朕雖是天子,但也為凡人,朕和那些老百姓一樣,也願意聽那些順耳的話音,也想看那些讚美的詞句,可是這劉華卻偏偏用這份答卷來警示朕,朕的江山病了,要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