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樂大總裁預定了一個僻靜的私房菜館宴請大家吃純正的中餐。
看著上桌的金絲蝦球,糖醋鯉魚,紅燒排骨......所有人都被那色香味俱全,擺盤精致的菜肴勾的口水直流。
當然,開水白菜、佛跳牆這些,是沒有的,那玩意兒做起來太費勁,需要提前兩天預定。
眾人麵對著這些美食也不再矜持,紛紛拿起筷子動手。
隻有“薔薇”“黃鶯”兩個西方人麵對這種沒怎麼使用過的“兩根棍棍”的餐具有些不順手,在爭奪美食的“戰爭”中逐漸落了下風。
吃個半飽,眾人聊起了家常。有些大大咧咧的“薔薇”一邊一隻手拿著一隻筷子當作刀叉和一個蝦球戰鬥,一邊抱怨道,“老板,你們華夏這種餐具用起來太難了,你們就不考慮使用刀叉嗎?”
莊羽嘿嘿一笑,說道,“其實筷子這種餐具,比起你們的刀叉之類要更先進實用!”
“薔薇”和“黃鶯”兩個西方人有些不能接受,就連夢惜和樂淩也有些不解。
莊羽看著這個古色古香,江南園林風格的餐廳給大家解釋道,“其實華夏古人很久以前用的也是刀叉。”
“嗯,我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質餐刀距今已有7000多年曆史,當時主要是用來切割肉類。而西北齊家文化遺址發現的餐刀和叉子是擺放在一起的,距今至少4000年曆史。也就是說,華夏早在7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刀叉作為餐具了。”
“西方最開始也是用刀作為餐具的。不過那時候的刀用來進餐並不是主要作用,主要是用來宰殺、切割,作為餐具隻是其中一個功能。15世紀西方人才開始用兩個齒的叉子作為餐具,但起初這種餐具被教會人員反對。他們認為用手拿食物吃才能代表對上帝恩賜食物的尊重。”
“春秋戰國之後,我國的菜肴開始不再是一大盤肉端上來,而是改刀後小塊進食。從那時起,我國餐桌上的刀叉逐漸退出。宋代以後,鐵鍋普遍使用。我國各大菜係迅猛發展,經過改刀後做出來的菜肴在餐桌上再也不用刀叉進行二次加工,一雙筷子就可以解決!”
莊羽的科普讓眾人聽的頻頻點頭。
“黃鶯”更是說,“想不到,華夏總宣傳的5000年文明史,還是太謙虛的結果。”
“嗯,或許就連編寫《聖經》的神職人員,那時候也不會想到,在東方,會有一個文明,比他們了解的文明史早幾千年。”莊羽笑道。
眾人深以為然。
說著,莊羽拿起了筷子繼續給大家科普,“不要小看這種看起來像兩根小棍一樣的餐具,其中蘊含了很多華夏哲學文化在裏麵。”
“首先,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華夏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華夏人世界觀宇宙觀的理解。方的在上,圓的在下,直接接觸食物,代表民以食為天。”
說著,莊羽認真的給兩人示範著筷子的正確用法,兩人也認真的學習。
“然後,華夏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是由兩個對立麵組成的。合二為一,這陰與陽的結合,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果。中國人講究合二為一,華夏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所以,在餐廳裏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華夏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