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江淮梟首(1 / 1)

江南之地,山纏水繞,又不似北方突兀的荒山,多茂林修竹,盛世太平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年前江南的稻米便名揚天下,產量之高、品質之優,使天下萬民心安,一州之地可解決全國溫飽。

事至本朝,隨著兩廣的稻田興盛,江南不種水田改為廣泛栽種茶樹,青泥小火爐,翠葉上下翻。指尖上的點點,使江南百姓的腰間愈發鼓囊。

全國的幾次征兵與沉重稅賦隻是壓死江南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君不見春夏不分,節氣不順,冬雷震震,夏雨雪的怪異現象已經延續了三年。

一年又一年的辛苦成果彈指間化為泡影,農家的錢囊沒寬裕到這種程度,除去衣食住行和無法避免的瑣事開銷,年末能有個二三兩結餘就是肥年了。

人抵抗天災時往往顯得十分弱小,積攢的銀兩三掏兩掏也就變得捉襟見肘。

風不調雨不順,何故?肯定要怪罪到當今聖人頭上,聲色犬馬,不修德行才惹怒了上蒼。

天怒人怨不就這麼來的嗎!

勤懇耕種做個良民既不能溫飽,那作惡有何不可?

州、郡、鄉、裏的武夫閑漢最先挑起了大旗,張羅著相識的青壯男丁結成團夥扭頭棲身於山間。

據相對太平地的青州官府的粗略統計,暗探來報,方圓三百裏之內,盤踞的匪寇竟有十七股之多,勢力最大的風鈴坡賊眾足有四百三十五人,勢力最小的青獅幫也有三五十號人馬。

窮人心疼窮人,更主要的是他們深知這些人打碎了骨頭擠不出二兩油水。來往的商隊、每月負責呈交上級的轉運使車馬才是賊寇們的主要關注對象。

請問青州官府有多少衙役兵力?算上府衙裏老眼昏花的筆杆子和後院掃地的老翁,將將可調動的人數僅有七百六十二人。

這點人能剿匪嗎?真相互之間打出了火氣,不被反圍剿就不錯了!

能拿得出的青壯都用來抵征兵人數了,沒有萬分緊急的事不得越上調兵,搞不好政績受損,落下個治理不當之罪。

所幸賊寇們十分懂事,搶劫的財物總是不多不少,少有奸殺行徑,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胳膊折了藏袖裏,內部消化得了。

窺一斑而知全豹,江南的賊寇橫行,並非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前文書提到過在監獄救周文雍的義士左樂賢(諢名:翻江飛龍)不也正是江南賊寇中的一股勢力。

若把官府的貪墨無為比作王朝的暗瘡,那這些賊患就是紮眼的道道傷痕。舟山郡的流民起義,半月之內先突破鎮海縣、順勢拿下塘西縣、雲豐縣。

起義的風順著南北大運河吹,一發而不可收拾。

江南窮苦百姓雲集響應,山間的賊寇們也扯虎皮做大旗,幻想著趁亂成就一番大事業。

細思極恐啊!一旦多方力量結合起來,就是件衝破天的大事。

此時江南的東南側,一座名為清風嶺的山頭上,房舍插滿了深深沒入的箭矢,茅草屋頂冒著縷縷煙氣,斷肢遍地,血腥氣還未散盡。

半山腰處隱隱的痛苦嗚咽聲伴隨著爽朗的笑聲,體格健全的男丁正有條不紊的從山腳往上搬運著金貴的物資,一切都表示戰爭剛結束不久。

清風嶺在萬裏山河中毫不起眼,但在整個江南的賊道上可是個響當當的存在。

大把頭名為李江淮,意為名聲響動江淮之間。曾做過地方的捕賊官,上任十年間屢立功績,以雷霆手段打擊賊寇,又有菩薩心腸為人仗義,故三江五省之內頗受尊敬。

兩年前不知何緣故,被州郡辭官,從此世間再無李捕頭,多了李把頭。

其勢力發展迅速,半年間便從十幾人發展到千人之眾,這也很好理解,李江淮為官時就有不少的賊道梟首以名利誘之,望其多行方便,高抬貴手。

既落入江湖,那同樣收到敬仰尊重,既有賊道的老手千裏投靠,又有受過其恩惠的百姓暗中相隨,征兵時不放心把家中的小兒子送往軍營,反而托付給了李江淮落草為寇,用老人們的話說,放心吧,跟著李把頭,肯定能比從軍多活幾年。

江南災情愈發嚴重後,李江淮的勢力膨脹到了頂點,手下人馬超過三千之眾,麾下戰將分兵掌控著大大小小七座山頭。

李江淮坐鎮清風嶺,常年駐紮人馬八百餘人。實力傍身,不論賊道還是官道都對其異常恭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