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出兵域外、454、新的開始(19)(3 / 3)

日本的強烈反應並沒有能改變內閣大多數人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要維持英國在遠東地區,尤其是在中國的聲望,英國就不能對日本妥協。而日本在英國表態後所做出的不滿姿態隻不過是在虛張聲勢而已。

當7月4日內閣召開會議再一次討論滇緬公路問題時,印度事務大臣埃默裏表態說:“關於滇緬公路問題,我在內閣中采取了反對與日本妥協的強硬路線。因為我相信這隻會引出新的要求,而且恰恰我們處於一種困境之中。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全世界做出一種勇敢的姿態並且拒絕任何威脅。”

外交大臣哈裏法克斯表示支持,他認為日本目前的姿態隻不過是在虛張聲勢嚇唬人,英國不必太緊張;而且退一步說,即使英國迫於壓力接受日方要求,也應該試試看日本人準備把要求提高到什麼程度。

首相丘吉爾則仔細分析了與日本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在他看來,一旦真的與日本衝突,所有的重擔將可能全部落在英國的肩上。而不是落在它應該落的地方——美國的肩上。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英國在進行任何決策前,都必須了解美國的態度。

7月5日,洛西恩奉命訪問赫爾。赫爾建議英國對日本采取拖延戰略,而不要正式下達命令封閉對中國抗戰至關重要的滇緬公路;同時他希望英國能同日本談判,以尋求從總體上解決遠東問題的可能性。

根據內閣大多數人的意見及美國的態度,政府又一次做出了拒絕日本要求的決定。

7月6日,克萊琪代表英國政府對日本方麵封閉滇緬公路的要求做出正式答複。內容是:通過滇緬公路輸入中國的戰略物資為數甚少,不足以影響戰局;滇緬公路是一條合法的貿易通道,英國不能采取對印度和緬甸人民之義務的行動;更何況依據嚴格意義上的中立原則,切斷對中國的物資供應,也會導致切斷對日本的物資供應。英國政府無意這麼做。基於以上理由,英國政府不能同意日方提出的封閉滇緬公路的要求,但希望看到中日衝突能以“一種雙方能夠接受的公正和公平的和平”結束,英國將全力促成這個目標的實現,甚至準備為此滿足日本的經濟需要。

英方的答複再次激怒了日本人,陸軍部一些軍官為此發出了“立即向英國開戰”的叫囂,並得到了軍國主義分子的積極響應。外相有田八郎對克萊琪態度強硬地說:“帝國政府極不滿意英國政府的回答,擔心推遲解決本問題將引起國民情感的變化,並對日英兩國友好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他還代表日本政府向克萊琪下了最後通諜:“我方要求英國政府在一周或10天之內解決此問題。”

日方如此強烈的反應,尤其是最後通諜的下達,使克萊琪的憂慮到了極點。他認識到,如果英方再不做出讓步,英日之間的衝突將立即爆發;英國在遠東虛弱的防務力量無法與日本對抗,此時,為保全自己,犧牲中國利益而與日本妥協已成為英國唯一的選擇。但為了使英國不致過於丟麵子,也為了減少內閣中異己力量的反對,克萊琪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7月7日,克萊琪向外交部提交報告,分析了英國當前所麵臨的嚴峻形勢,並建議暫時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外交部討論並基本同意了克萊琪的建議,隨後將此提交內閣討論。

英國方麵態度的軟化令中國政府極為不安。7月8日,郭泰祺大使緊急拜訪英外務次長巴特勒,詢問英國對日本的最後通諜將如何答複。巴特勒隻是一味敷衍說:“英國處境極端困難,不願與日本正麵衝突,其他有關之國,應分擔責任。”

顯然,英國政府正準備背棄對華政策方麵的原有立場,在武力威脅麵前尋求與日本的妥協。

7月10日,內閣就克萊琪的建議進行討論並以多數通過,從而做出了暫時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的決定。日方的最後通諜使那些持強硬立場的閣員認識到,戰爭已迫在眉睫,英國如僅僅考慮中國利益而卷入一場戰爭是不值得的,適時讓步是一明智的選擇。但在決定正式宣布以前,英國還有必要得到美國的支持。於是在次日,洛西恩奉命向美國通報了內閣的決定。赫爾對英國的困難處境表示理解,同時指出,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如果英國對日妥協,美國將有點遺憾,但不表示異議,因為美國在遠東無力給英國以實際的軍事支持。美國的理解態度堅定了英國政府對日讓步的想法。

英國再一次準備以中國的利益來交換日本人不對東南亞的殖民地不采取軍事行動。再一次被出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