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伯也是命好,我找了一個媒婆,上女方家裏說了一次,人家直接就同意了。”
“因為家裏窮,家裏到你大伯去人家家裏,連一件像樣的禮物都沒有拿,我東湊西湊的隻有50塊錢的樣子。”
“給你大伯從頭到腳,從裏到外,換了一身行頭,花了差不多二十幾塊錢,剩下的就拿著給女方也是從頭到腳的一身紅衣服。”
“更別說有什麼金首飾了,後山那裏土質不好,種的莊稼也是不怎麼好,到你大伯結婚幾年裏,溫飽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好,時常還要來咱們家裏找吃的,幾年時間裏,這不就有了你大姐,二姐,三姐,和你大哥他們四個。那是難上加難了,我不得不時常給補切著。”
“可是後來不知道在哪裏學會了,跳大神,因為家家戶戶那時候就不缺衣少糧了,生活也是好起來了,人們迷信心理也就越發的強烈了。”
“有很多家裏,就找你大伯去他家裏安動屋裏,這樣每次都有幾十塊的收入,這樣再加上地裏還種了蘋果,花椒樹,每年也有差不多二萬塊錢的收入了,這樣生活也就充實了。也不再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了。”
“自從有了二萬塊錢多收入以後,我也就很少在救急他了,相反有時候咱們家裏有困難的時候我也找過你大伯,也幫了不少忙。”
“以後的日子裏,也時常能想起自己的父母了,隔三差五的還能見到給父母買些東西,也有了責任感了。”
孫浩這時候插嘴說道:“那我們家裏也有蘋果樹,花椒樹,那我們怎麼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就沒有跟上小康的步伐呢?”
孫浩的父親孫泰說道:“這問題問得好呀?這不是你二伯沒有家住,沒有媳婦,這還不是我給張羅的嘛?也是欠了一屁股債。”
“說起你二伯來,我也是一肚子的話,就是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也是很勞人的一個人呀?”
“就他奔的緊,給別人家當過兩次的兒子,每一次都是不了了之,看似有希望,到最後就沒有了下文。”
“第一次給一家人當兒子,過去有個差不多三年,人家老來得子,這嗟來之食就不香了,人家就直接給轟出了門,白白給人家當了三年的苦力。沒有撈到一點點好處,到最後一無所有。”
“聽別人說的是,第二次的情況基本上和第一家如出一轍,這次是自己沒有生下孩子,而是人家弟兄姊妹之間兒子多,他兄弟給過繼了一個次子,這不是人家有血緣關係嗎。你二伯還是讓人家委婉的趕出了家門。”
“這次還是有點收獲的,那家的老頭是一個篾匠,就是能編籠子,筐子,背簍,這些個部件。就是學會了這門手藝,這手藝在當時和現在也是很吃香的?”
“可是人家有兒子了,自己又無家可歸了,這不就屁顛屁顛的回來咱們家了莫?隻好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和兄弟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