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天子門生,他們的思想就得與天子一致,楊淩也下了不少功夫。
愚民是曆朝曆代都在用的,不僅女子無才便是德,還將讀書人的地位拔得太高。
以至於天下人讀書越來越困難,成了士族們的專享。
太祖立國後,試圖改變過,以科舉選拔全國人才,打破士族對人才的壟斷。
但事與願違,大烈雖國力強盛,最終走上了動亂的路子。
楊淩的一席話,讓薑雲龍等一眾士子臉色沉重,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哪裏看得見民間疾苦,剛想反駁,卻隻聽見楊淩在此說起。
“若是他們吃飽穿暖了,能讓他們活下去,他們還會反嗎?”
“他們有了家,有了守護的東西,他們還會反對朝廷嗎?”
連續的追問,讓一眾士子從不滿到困惑再到沉思。
能在上萬學子中走出來的這些人,哪一個不是才賦驚豔之輩。
他們的思想還沒完全固化,這也是為何楊淩要與他們說這些話的原因。
“陛下,可要讓民富,我們隻能從稅收下手,一旦降低稅賦,對朝廷也並非是好事啊!”
有士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見。
“稅收不要光靠著農民,攤丁入畝後,朝廷的稅收不會少,而且朝廷收攏茶、鹽、鐵等稅權,戶部製定專門的商稅,你覺得朝廷的稅收還會少嗎?”
“陛下,朝廷參與商,這會讓萬民笑話的!”
士農工商的等級製度持續千年之久,這也是儒學的經典,強調階級劃分,強化皇權尊崇,所以朝廷參與皇商,會讓朝廷損失威嚴。
“萬民笑話?天下士子笑話才對吧?民眾的想法很簡單,你們都是朝廷在各個地方的使者,你們說什麼,他們都會信,懂嗎?”
楊淩也沒想過要徹底打破階級劃分,這還不是時候,如果強行推進,哪怕他這一朝不會出事,後世也會出事。
到頭來也隻會是第二個大隋,落得個短命皇朝的後果。
梅文宣、陳致遠等人臉色都陰沉了下來,從楊淩的話裏,似乎很不看好士族,甚至還帶有些許仇視。
想要提醒的時候,被高隱的眼神給製止了,從始至終,高隱的臉上都是風輕雲淡。
其他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看不出悲喜,他們對楊淩有絕對的忠誠,隻要是楊淩所說,他們都會無條件的來實施。
薑雲龍等人啞口無言,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儒道經典在楊淩口中變得一文不值。
“當然,朕絕不是瞧不起儒學,隻是朕覺得還是要百家爭鳴的,儒學是學問,其他也都是學問,朝廷自然不要顧此失彼!”
獨尊儒術已經千年之久,朝廷依靠儒術治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楊淩還是想要做出些許改變。
儒學存在就有他存在的意義,他並不會一棒子打死,但其他學問他同樣也會看重。
“你們是朕的天子門生,你們出去後代表的是朕,若是朕給你們一個縣,你們能按照朕所說的來管理嗎?”楊淩問道。
士子們皆沉默不語,唯獨陳雪卿站了出來,畢恭畢敬道:“學生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