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雲州城都在悼念老王爺,靈柩放在雲州王府讓全城人來吊唁。
朝廷的旨意在三日後來到,按照楊淩的意思,雲州王府永久保存,朝廷不再封雲州爵位。
在主持完老王爺入土後,楊淩也返回了洛都。
為銘記對大烈功勳卓著的功臣,在洛都正陽門外矗立起了功德柱,凡是為大烈做出過貢獻的皆是有名。
而老王爺楊徹則是高居第一位,以此來表彰他的功勳,享受大烈萬民敬仰。
北方,李靖親自主導了對北離的作戰,草原、漠北、涼州、翰州四路大軍齊出,大烈兵鋒直指北離大都城。
拓跋昊不得不迎戰,隻是剛剛結束國內爭鬥的北離,明顯要落了下風。
引以為傲的騎兵在大烈的騎兵麵前也沒了優勢,人數上更是劣勢,又無名將坐鎮,短短的七日內,四路大軍連破數百裏。
李靖對於戰局的把控已經爐火純青,拓跋昊根本不是對手,處處都是被牽製,毫無還手之力。
戰報不斷的遞送回洛都,內閣並未隱瞞,每一封戰報都布告天下,這也引得大烈百姓自豪不已。
宇文成都、裴元慶、王伯當等人如入無人之境,根本無一合之敵。
原本以為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第二次對北離作戰, 短短半個月內,四路大軍已經兵臨大都城下。
麵對大烈的強大攻勢,李靖選擇了攻心為上,拓跋昊還想要抵抗,可手下的大臣們為了保命,打開了大都城門。
自此北離大都第二次被攻破,不甘心的拓跋昊被逼死在大都皇宮內,跟隨拓跋昊而去的,足足有千人之多。
四路大軍再度對北離國內的殘餘勢力進行了清掃,李靖坐鎮北離,原本能與大烈抗衡的龐大帝國,已經進入了末路。
至此,大烈邊患被解決後,至少二十年內,大烈邊境將無敵手。
北離作為最後一個被征服的國家,朝廷在北離設立了都護府,轄下七個鎮守府。
但北離作為大烈的老對手,民眾對大烈的仇視並未完全斷絕,各地不斷有人反叛。
這也讓李靖不得不下狠手,以高壓血腥來鎮壓。
大烈武帝楊淩也完成了先秦秦皇都未曾完成過的壯舉,疆域之遼闊,遠超曆朝曆代,比起原本的大烈,甚至是三倍不止。
北到天山一線,東至扶桑百濟,南到琉璃城,西到吐蕃,這是一個曆朝曆代都不曾出現過的龐大王朝。
昭武帝十五年,已經平息北離戰亂的十年後,北離的反叛被徹底肅清,在體會到大烈政策好處的北離人,也開始漸漸歸心。
大烈開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十年,天工開物的出現,不斷有新穎的物件出現,也加速了大烈曆史的進程。
也是在這一年,西方教廷老教皇紫林病逝在了天師府內,這則消息沒人知道,楊淩封鎖了所有的消息。
遺體被秘密運回了西方教廷,自從被軟禁在鎮妖塔後,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紫林教皇,編撰了一部史書巨作,將整個東方的傳承與西方教廷進行了融合。
這本堪比編年史的巨作,最終也被楊淩收錄在了皇家書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