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夢雨上了小學四年級。這一年裏村裏發生了大變樣。從煤油燈時代進入了電燈時代,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村裏幾代人的努力下,我們村終於通上電了。仿佛我們村從原始社會一瞬間進入了現代社會。家家燈火通明,別提多麼漂亮了。從夢雨轉校以後父親就沒出去打過工,一直在家和母親在家務農和養牛,與土刨食。
放牛,故事就從這裏開始。那個時代每家每戶都養三四頭牛,放牛成為了一種日常。放牛從天亮放到天黑是經常的事兒!村與村之間都是經常一起放牛的,早上一聲哨,牛兒成群到。這是村裏麵的放牛號!
放牛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紀大一點的一般放牛都不會放到天黑的,因為他們有別的事兒要做,隻有孩子經常一天放到黑。他們都有一個放牛小團隊,把牛趕到那裏去一般提前都會讓大家知道的。那時候夢雨的放牛小團隊中男生居多,女孩子偏少。
山上野炊就是放牛郎們經常做的事兒,當他們把牛趕上山上去以後,先找一個有山泉水的地方,然後大家分工明確,一部分人負責看牛,剩下的男孩子負責拾柴劈柴生火,女孩子負責洗菜,煮菜。這些食材有的是從家裏拿的,有的是從人家土裏“舔”來的。等把東西吃好後,大家各找各的樂趣。有的在一起聊天,有的找一塊大石板睡覺,有的三五幾個組隊打牌,有的下河遊泳等等。
但夢雨的樂趣是一邊看守著牛一邊看書學習,看作文書和文學著作。有時也會拿著一些習題去做。從遠處看,他一點也不合群,感覺特別突兀。但是大家並不覺得他另類,因為他一直如此大家也就習以為常。夢雨學累了也會找他們聊聊天,和他們做做遊戲……。同伴們還是很喜歡他的,特別是女孩子,因為夢雨從小就長的清秀帥氣,加上他活潑開朗的性格和風趣幽默的談吐。她們很喜歡和夢雨待在一起,和他開開玩笑,聽他吹吹曆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山上到處是牛,有的低著頭吃草;有的哞哞的呼喚的同伴;有的在給自己的小牛喂奶……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放牛娃兒們迎著朝陽放牛,披著晚霞回來。回家的路上你會看見男孩子們騎在牛背人趕著自己家的牛,女孩沒有這般狂野,她們都是中規中矩的趕著自家的牛。騎在牛背上的男孩子們相互在牛背人吹著口哨,在夕陽的得餘暉下這一切好似幅畫,讓人思緒滿滿。
沒有電子產品的時代,放牛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趣事。它為人與人的溝通搭起了一座橋梁,人與東物增加一份和諧相處的機會。如今科技飛速發展,電子產品大量新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大多數都是通過電子產品,已經缺乏了當年的味道。人與動物直接隻有食物鏈的關係。仿佛一瞬間人們似乎在進步又好像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