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看到是李耳向自己搭話,禮貌地行了個禮。
庚桑楚向李耳請教道:“請問師傅,你如何看待善惡?”
“善惡?”李耳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在李耳心中,他也實在搞不明白善惡的問題。
李耳想了想,回答道:“善與惡往往在一念之間。有時候,人會為了一己私欲而作惡,有時候,人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而作惡,但是說白了始終都是因為欲望在作祟才使得人去作惡,否則,我相信沒有人會選擇作惡。”
庚桑楚又問:“那麼在這世間做個善良之人有沒有意義?世人常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皆不願意行善,隻會做利己之事,做善人是否真的不可取?”
李耳認真道:“我認為並非不可取,人不願行善是害怕自己吃虧,認為行善就像在做一件傻事一般,沒有任何利益可圖。但是人若願意行善,便證明他的內心是柔軟的,柔軟的內心通常能除去人的鋒芒,能化解人的糾紛,能給人帶來溫暖,起到團結人心的作用。”
庚桑楚麵露喜色,道:“謝謝師傅,桑楚明白了,桑楚一直以來都在疑惑行善是否可取?今聽師傅一席話,茅塞頓開,消除了心中困惑。”
李耳又道:“我的師傅曾經教給我一個做人的道理,我一直銘記於心中。”
庚桑楚好奇地問道:“哦?是什麼道理,還望師傅賜教。”
李耳微微一笑,道:“在我正要離開家鄉時,師傅授給我最後一課,叫做守柔之道。”
庚桑楚一字一頓地念著:“守、柔、之、道。何為守柔之道?”
李耳解釋道:“你看,人的牙齒是堅硬的,而到了晚年牙齒就會脫落。而人的舌頭是柔軟的,就算到死,舌頭都絲毫無損,能夠長存。所謂守柔之道就是像舌頭一樣,保持柔軟,就能夠長存。若是做事采取強硬的手段,就會像牙齒一般,容易崩壞。這便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庚桑楚恍然大悟,道:“不愧是師傅的師傅,學識真是淵博。我明白了,行善就如守柔,保持一顆柔軟之心,接納萬物,不爭不搶,順應自然,則可長存。”
李耳點了點頭,道:“沒錯,人但凡采用強硬手段行事,都是在自取滅亡。無論是爭名奪利,還是發動戰爭,或是複仇,都不過是在引火自焚。若是人人能夠保持一顆柔軟之心,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保持謙讓,天下又怎能不太平。”
庚桑楚歎息道:“可師傅說得再對,注定會有人不認同,這些人始終我行我素,損人利己,天下如何能大同。”
李耳認同道:“是的,畢竟人心是自由的,無論是什麼學說,有人認同就注定也有人會反對,這也是自然之道,不必太在意,我們隻要管好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庚桑楚抱拳道:“師傅所言極是,桑楚明白了,桑楚一直想遵循母親的教誨,做一個良善之人,如今聽了師傅的一席話,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心。若不是我那人麵獸心的先生殺我全家,我也不會對行善有所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