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的人從來不把德掛在嘴邊,所以他是有德的。下德的人總是把德掛在嘴邊,所以他是無德的。上德的人能夠做到無為並且認為自己什麼也沒有做。而下德的人表麵上做到無為實際上卻認為自己大有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是無意而為。上義的人有所作為卻是有意而為。上禮的人所有作為若是得不到回應,就會伸出胳膊強迫他人就範。所以,失去道後才有德,失去德後才有仁,失去仁後才有義,失去義後才有禮。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是禍亂的開端。善於狡辯的人,對道來說是華而不實,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要保持敦厚,不要刻薄。要保持樸實,不要浮華。要懂得取舍,不要舍本逐末。”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道、德、仁、義、禮。大家聽了我上麵的講解就會發現,道、德、仁、義、禮就是從無為到有為的一個過程。首先說說道,道是完全無為的存在,隻有做到完全無為的人才能夠與道契合。然後再說德,德有上德和下德兩種。上德的人從來不會談論德,他完全處在無為的狀態中,所以他是有德的。而下德的人總是把德掛在嘴邊,所以他是無德的。也許你們會問,為什麼總是把德掛在嘴邊就是無德的?因為總是把德掛在嘴邊的人其實是在彰顯他自己,他想要證明自己有德,所以他會不斷地跟人說一堆大道理。我之前也說過了,道是樸實無華的存在,祂從來不會去彰顯自己,祂永遠都處在無為的狀態中,因為無為就是最高的德,也就是上德,若是我們總是把德掛在嘴邊,總是把仁義禮智信掛在嘴邊,那麼我們就等於是失德了,而失德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失道了,因為道和德是分不開的。我們要記住一點,喜歡爭辯的永遠是頭腦,道從來不會跟人爭辯。頭腦隻會使我們遠離道,它不會讓我們接近道。我們想要與道合一,就必須做到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拋棄所有頭腦的概念,回歸到自然淳樸的道之本性中來。接下來說說仁,仁也是一樣的,無意而為的仁稱為上仁,刻意而為的仁稱為下仁。重點在於無意還是刻意。我們若是刻意去幫助人,那就不能稱之為仁了,因為我們刻意去幫助人往往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誇讚或者獎賞,這不叫做仁,這叫做虛偽。虛偽來自於頭腦,頭腦總是愛慕虛榮,喜歡人誇讚,若是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誇讚而刻意去幫助人,那我們就等於偏離道了。最後說說義和禮。義和禮也是一樣的,義和禮往往都是刻意而為的,這些通通都是頭腦的產物,若是我們過於重視義和禮,那我們隻會離道越遠。禮是人刻意製定出來約束人行為的規則,處處講禮隻會使我們喪失自由,隻會使我們偏離道。道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為。無為就是道的圓滿狀態。那我們是如何離開道的圓滿狀態的呢?因為我們聽信了頭腦的聲音,想要通過作為去獲得圓滿,這就使我們偏離了道,使我們再也感受不到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