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師,我忽然想到,如果佛家團隊的人自己建立一個宇宙,是不是就很和諧了呢?大家都心地善良的人,相安無事,過著安寧的生活,那就是他們追求的極樂世界吧?
米:你說這話,前提就是錯誤的,佛家團隊大多是近宇初靈,可若是沒有宇宙,他們上哪兒“近宇”去?從出現的概率上講,近宇初靈的數量不可能太多,如果他們不是因為離宇宙很近而早早加入宇宙,能存活下來的機率有多大?若是在混沌中曆練已久,那肯定也是大小魔頭級別的老靈魂了。
第二是他們在缺少混沌中的曆練,在各項能力上普遍不高,又沒經曆過混沌中的險惡求生,進取心也不強。另外,佛家團隊是尋求精神生活的,不事生產,不通俗務,所以呢,別說創建一個新宇宙了,就算給他們一個現成的宇宙,他們也難以維持下去。
易:哦,難怪有個詞叫“佛係”呢,連進取心都不高,進步當然就慢啊。
米:嗯,除了進取心不強之外,佛家在法理上也是不成熟的,這也影響了他們的進步。
易:什麼?佛家在法理上不成熟?老師,您說過空是混沌,宇宙不是從混沌中來嗎?為什麼說佛家的講的空在法理上不成熟呢?
我了解過一些佛法佛理,知道佛門又被稱為空門,因為他們宣揚空性,資料上顯示。空性譯自梵語舜若多(shunyata),是佛家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是指“無”或“非存在”,而是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依緣而生,沒有固定的自性。
米:這個“空說”在法理上不成熟,實際上是因為近宇初靈們在思想上發育不成熟的結果。
在靈魂覺醒了意識之後,對存在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由於混沌中無形無質,或者說混沌中隨機生成的事物沒有穩定的形和質,就容易形成“一切存在如轉瞬即逝的泡影”這樣的印象。
雖然也有了自我意識,可是對主觀和客觀還分不太清,特別是把自己意識中的幻象,與混沌中那些變幻莫測的景象常常搞混淆,再加上靈魂的靈力可以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出現“相由心生”的現象,很容易造成“一切事物依緣而生,沒有固定的自性”的印象,這就是他們說的什麼舜若多的空性。
易:敢情佛家說的那種高深無比、無數僧侶參悟終生也沒搞清楚的空性,是這麼回事啊!老師,為什麼混沌中的老靈魂不會有空性的認識呢?
米:因為靈魂在混沌中曆練的時間一長,對主觀和客觀的認識就越來越清晰,特別是在經曆了無數次險惡的利害衝突,在靈魂中產生了非常明確的對立認知,而這種對立認識,能夠把陰和陽、好與壞、苦與樂、喜與悲等等主、客觀上的感識進行準確區分,這利於靈魂在混沌中活的久一些。
這樣的對立認識,佛家給起了個名字,叫“分別心”,可想而知,佛家團隊的那些初靈們,還沒等“分別心”成長起來,就給吸收到宇宙裏了,現在你明白佛家的那些人是怎麼回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