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帝國領土擴張(2 / 3)

我聽了他們對於所占領的地方進行的政策,我感到非常滿意。

我沒有想到,他們會把梁山在高麗的操作推廣到,他們征戰的每一個地方。

現在如果我們的後輩子侄們要出征,就華夏帝國現在的形勢,肯定也到不了多遠。我想到這個問題。

於是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我對著三大元帥進行了封賞,他們都是帝國的異姓王,盧俊義元帥為麒麟王,負責大遼方向。

史文恭元帥為猛虎王,負責西夏以西地區。

杜壆元帥為雄獅王,負責東南亞撣國方向。

然後下麵的兄弟都是大將軍,都給予了非常豐厚的賞賜。

等封賞完畢,我對著滿朝文武道:“現在我華夏帝國的領土,已經非常遼闊,如果還是像之前一樣,七繞八拐的路程,從我們東京出發,到邏䓾,迪化都要半年時間,到高麗也要三個多月,道榜葛刺,要七八個月時間,這樣如果以後行軍非常不方便。”

“對於統治也非常麻煩,如果在那些地方,發生一些事情,等我們知道,然後再去到那裏,都差不多一年時間了,反應太慢了。”

“所以我決定今年開始遷都,把帝都從東京遷到長安,然後從長安開始修路,以長安為中心,南北修一條直道,東西修一條直道。大家討論一下,怎麼樣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把這南北東西四條道路給貫通起來。”

雄獅王杜元帥道:“如果要從長安往西修一條直道,那就是從秦州往隴右都護府然後直通迪化,這條道,一路過去,就可以覆蓋西夏,吐蕃之地。”

李助國師道:“如果真要想能最快的用兵,那四條道路肯定不夠,隴右都護府這條道是能快速到達西夏與吐蕃之地,但大理,撣國,高棉這邊還得一條直道。我們華夏帝國內部兩廣地區也得修一條,江南地區得一條,然後到大遼方向到金國到高麗那邊得有一條,還有到蒙古大草原必須要有一條。”

我道:“如果以我們華夏帝國的國力,要修建這六條直道,能承受嗎?”

吳用太傅站出來道:“天帝,我們不需要自己出錢,我們可以搞募捐,或者攤派。”

其他人也說可以讓世家大戶和官府出錢修路。隻是要給他們一些好處。

我想著後世的高速公路,都是國營的,每隔一段距離就搞一個收費站。這樣國家的稅收就有了。但在這個時代不行啊,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麼多交通工具,隻能是馬車,牛車,人力。所以收費肯定是不可能了。

我聽著他們說了很多,我對他們道:“這樣吧!我們現在發通告下去,就說在全帝國內征集願意出錢修路的世家大戶,商人或者個人,如果有人出錢,修那一段路,就把那段路以他的名字或者家族命名,然後在帝都長安建立一個封功碑,把所有人的名字或者家族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的排列刻在上麵,讓後世子民都能永記心中。”

這話一出,李助等人就想到了,世家大戶不是沒有錢,他們可以說窮的隻剩下錢了。

但他們要想流傳千古,就必須要有名,現在修路,還以他們家族或者個人名字命名,還能在封功碑上刻名,讓後世銘記,這是多少世家大戶,夢寐以求的事啊!

這樣一來,估計根本不需要朝廷出錢,幾條直道就能修好了。

大家又商量了一下,再給所有捐錢的商人一個義商的名號,以後就是他們做生意的金字招牌。

對他們的稅收也可以在原本稅收的基礎上,在下調百分之二十。

這樣一來,所有的世家大戶,商人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動力了。

通告很快就在全帝國發布下去了。

經過半年的準備,帝都從東京搬到了長安,這裏也是大秦帝國時期的帝都。

雖然這幾百年上千年過去了,但長安的格局還在,而且地方也寬闊。

所以當大家從東京遷到長安,就發現,長安才是一個帝都該在的地方。

這裏帝宮在最中央,長安城然後從四麵八方散開,分為三個大圓環,一環扣一環圍繞著皇宮。帝宮四周第一圈,都是當朝大臣國公,王爺們的府邸。第二環,就是那些士兵兄弟們的家人居住的府邸,第三環才是長安城百姓居住的地方,在外邊還正在建設一些居住區……

我們來到長安城,然後就開始進入了帝宮。

帝宮修的麵積很大,有一個小城牆包圍著,有四個大門。平時隻開正對長安街的大門。

其他三個門,一個是用來帝宮裏麵的人進出采購東西的,一個是帝宮裏麵帝子帝女與帝後這些家人或者那些要進入帝宮的王公大臣們不上朝的時候,進入的。

還有一個門,就是專門用來迎接一些外賓的。

布局都很合理,生活區,全部在東南方向。

議政殿在正東方,靠近長安街方向。

迎客殿就在北方,下人與侍女們都居住在西方。

經過半個月時間,大家才安定下來。

然後全帝國內部的修路熱情是一波高過一波。

首先就是,從長安道兩廣地區的直道已經開始動工了。

那一路上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幹的熱火朝天。

接下來就是通往江南地區的直道也動工了。

然後陸陸續續的幾條主要的直道都動工了。

由於世家大戶們都太過於積極,都希望自己家族的名字能排在第一行列,都開始攀比著捐錢捐物!

這裏不得不說一句,世家大戶是真的有錢,隨隨便便都能拿出幾百萬貫。

特別是滄州柴家,就是被趙匡胤給奪了皇位,然後給了一個丹書鐵券的柴家,後周柴榮嫡派子孫,柴進,一家人就捐款2000萬貫。

可以說,有這兩千萬貫,從長安到大理到高棉這條直道已經夠了。

還有像京兆韋氏,琅琊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河東裴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曲阜孔氏,隴西李氏這些大世家,每家都直接捐錢2000萬貫,一點也不輸給滄州柴家。

有著這樣的大世家出錢,幾條直道都開工了,家裏的那些十七八歲以上的都被派出去幫著管理工人了。

還有許多世家與商人,看到修這幾條直道,已經沒他們什麼事了,然後就自發的開始修一些城鎮與城鎮之間的直道,這樣一來,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或者家族的名字用來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