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標題,一部分人就會說了“啊,是我最喜歡的時期。”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
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禪讓,建立後梁,定都開封府,五代十國開始。 其間定難軍(逐漸形成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開始脫離中央統治。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平海軍、吳越、北漢等地方割據政權,形成了與契丹(遼)對峙的局麵。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根據曆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裏,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隻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五代十國圖(顧頡剛版)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製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製整個國家,隻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曆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該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曆史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曆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複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麵,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南楚、南漢等占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唐朝滅亡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裏、無複煙火\" 的局麵。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後梁太祖朱全忠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和,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並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幹涉而失敗。
888年唐昭宗繼位後,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朱溫)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隻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製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他改名朱晃(朱溫),國號梁,史稱後梁,他即後梁太祖,最後定都東都汴州(開封)。
梁晉對峙
五代各朝雖然掌控中原與關中地區(除後梁未控製關中),但是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所有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範圍也不出華北地區,隻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
五代十國割據勢力分布圖(後漢時期)
各地藩鎮在唐朝滅亡後,初期有些政權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什麼,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
中原地區歸附後梁的半獨立政權有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獨立的是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立的岐國,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蜀地方麵,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廣一帶,占據江陵周圍的荊南軍高季興在後唐時獨立,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兩廣(嶺南)清海軍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占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浙江錢鏐建吳越國,福建王審知建閩國。 另外,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曆史上被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 黨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位於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因此也難怪歐陽修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
後梁太祖朱全忠(朱溫)針對唐朝後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 討厭唐廷高級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並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 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 經濟方麵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然而後梁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外交方麵,後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隻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後梁,依舊奉唐室年號。其中晉國的李克用更是後梁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後梁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山西長治)與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稱潞州之戰。 李克用因憂勞去世後,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910年後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鎔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軍於柏鄉(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柏鄉之戰。北方之雄劉守光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他於909年被後梁封為燕王,建立燕國,911年稱帝,史稱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朱溫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朱溫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 趁機刺殺朱溫而繼位。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後梁末帝。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隻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梁軍慘敗,但晉將周德威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921年張文禮殺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控製成德軍,聯合契丹國與後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勖率軍於鎮州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後。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後唐莊宗),以光複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後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王彥章采取牽製鄆州(山東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楊劉(今山東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趙岩、張漢傑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後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回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後梁末帝無奈命皇甫麟殺死他,後梁亡。
後唐盛衰
後唐莊宗滅後梁後,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已定,後唐國力強盛。岐國李茂貞對後唐稱臣,後唐莊宗封他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貞去世,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擔任鳳翔節度使,正式吞並了岐國。前蜀王建在建國後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後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任用李襲吉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 後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欲,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後幹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李存勖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後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後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後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麵更加惡化。 不久,魏博軍在趙在禮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將李昭榮平定失敗,後唐莊宗隻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於魏州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率軍南征後唐莊宗。各地唐軍不願為後唐莊宗作戰,汴州與洛陽陸續被陷,後唐莊宗於內亂中流箭而死。 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後唐明宗,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自殺於長安。
後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後唐莊宗時的弊政,朝政逐漸安定。他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餘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製藩鎮。這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史家稱後唐明宗是五代時期僅次於後周世宗的明君,他製定的一些製度也被宋朝所繼承。 然而到晚年後唐再度走入內亂。
933年後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被殺,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此時後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後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後唐末帝。 內亂期間發生後蜀獨立之事。原來在前蜀滅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不久後唐明宗叛變奪位,孟知祥練兵意圖獨立。
932年孟知祥在並吞東川軍後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並於後唐末帝發動內亂時稱帝建國,史稱後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嬖幸寵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漢,自啟戰釁,雖欲不亡,其可得乎讓後蜀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麵。
後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後唐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繼位後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懼而懷有叛變之心。 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後,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遼太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於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於太原建國後晉,即後晉高祖。
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後晉高祖定都汴州,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契丹國對五代的影響力達到最大。
江南動蕩
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采取聯合北方契丹國製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 902年楊行密被朝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複蘇。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後梁建立者)敵對。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占江西,統一江淮。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灝、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帝,除掉想自立為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徐溫掌握大權後屢次攻伐吳越國未果,至後梁末期才和談。唐朝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直到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對內則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後成為徐溫政權的繼承者。 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子楊溥繼位,並於927年稱帝,即吳睿帝。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
南楚開國君主馬殷
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同年,後唐滅亡。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李昪建國後采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遼朝壓製後周,對四周國家也采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都杭州,其疆域約同浙江省。907年錢鏐被後梁封為吳越王,即吳越太祖。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五代為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為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為止。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 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製福州一帶,後為武威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王審知執政後於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並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閩太祖去世後,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鬥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
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隻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係持續惡化。 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於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
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再加上南唐元宗為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後周趁機於957年發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隻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後也去世。南唐元宗隻好改立六子李煜為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南唐元宗為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961年唐元宗去世後,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後主,還都金陵府。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隻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