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石榴花漸漸放開了,綠葉襯著紅花,遠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燒的烈火,又像黃昏地平線上升起的晚霞,煞是好看卻無人欣賞。

山路上的小石子曬的滾燙滾燙的,一個瘦小的身影正齜牙咧嘴的從遠處蹦來。他看起來十一、二歲的樣子,赤著雙腳,破破爛爛的衣服夾雜著泥垢胡亂套在身上,雜亂的頭發像鳥窩一樣頂在頭上遮住了大半張臉龐,依稀可見瘦弱蠟黃的臉頰上數滴渾濁的汗水滑落,或因饑瘦而深陷的眼眶,凸顯得格外大的眼珠卻透露著狡黠,唯一看的過眼的是濃濃的眉毛和高高的鼻梁;露出的脖子和雙腳已經看不出原有的膚色。

他幾步跨入路旁鬱鬱蔥蔥的林蔭樹下,一屁股就坐在了一塊圓石上。嗅了嗅身上散發的酸臭味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嘴裏嘀咕罵著“賊老天可真熱啊,快烤熟了都…”一邊兩手快速的拍打著抬起的腳底板,又是一陣的齜牙咧嘴,仔細一看已是起了好多水泡,林間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好似在發出嘲笑一般格外刺耳。

乞兒是從四十多裏外的漢水城一路乞討到了此處,漢水城則是蜀國靠近邊塞的一個小城。蜀國、魏國、吳國這三國相互接壤,國力相差無幾,遂成三國鼎立之勢,倒也各顯國泰民安。

乞兒原本是和一年老乞丐一起在漢水城討生活的,無奈年老乞丐日漸體衰,長期的饑寒交迫下沒能挨過去年的寒冬,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再也沒能醒來。年老乞丐自稱林姓,真名不得而知,本是出生於魏國大戶人家,年輕的時候讀過書,考取過功名。無奈懷才未遇,而鬱鬱寡歡,後又癡迷於尋仙問道,多讀野史雜談。據記載‘世有仙人,多居鍾靈毓秀之地,汲取天地靈氣,練就長生不死身,可翻雲覆雨,可飛天遁地,而無所不能…’遂散盡家財雲遊四方探尋仙緣,終是仙緣飄渺遍尋不得。年過花甲後尋仙問道的心思卻是慢慢熄滅,已是白發蒼蒼的林老頭就此混跡於漢水城街頭。

乞兒是林老頭在漢水城街頭無意中撿來一手拉扯大的,取名林壹。一老一少就此相依為命一直過著乞討的生活,林老頭不僅靠著乞討拉扯大了林壹還教會了他識文斷字,光怪陸離的仙神傳說更是被林老頭當做童年故事講給林壹聽,林壹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能偶爾填飽肚子和聽林老頭講故事了,故事中光怪陸離、翻雲覆雨的世界讓他驚奇,飛天遁地、長生不死的仙家手段更是令林壹向往不已。

自記事起為了填充時常處於咕咕亂叫的肚子,林壹每一天都遊蕩在漢水城的大街小巷,有人厭惡,有人欺辱,有人同情,有人施舍。作為一個乞兒自是飽受人間疾苦,嚐遍人情冷暖,這也使得林壹有著異於同齡孩童超常的心智。

林壹撫摸著腳底的水泡不敢去擠破,一旦破皮了不僅更疼了還可能造成傷口的感染,這樣赤著腳隻怕是沒法再趕路了,倒不如暫時歇息片刻。

他打聽過了,再往前走不遠就是石寶山了,傳說石寶山上有著一座神仙洞府,裏麵居住著仙人。在山頂的斷崖處,屹立著一塊五六人環抱粗的大圓石,底部僅有磨盤大的石塊支撐而不落,神奇的是據說在上山的過程中不能開口講話,要保持沉默,虔誠祈禱。這樣到達大圓石處就可以推的動圓石,圓石會來回晃動,仙人聽見圓石晃動的聲音就會顯靈,滿足推石人所求願望。

也有人說,圓石下麵壓著仙人洞府入口,推落圓石,可入得仙人洞府,得到仙人遺寶和靈丹妙藥,從而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久而久之,這兩個傳說在凡人間流傳甚廣。有求仙問道、尋寶之人絡繹而來,此山也曾鬧極一時,而沒曾聽說有人能搖動圓石分毫,仙人遺寶更是不可見得。偶有一日,有慕名前來之人發現再也尋不到石寶山的登山之路,整片山脈被突如其來的大霧所籠罩。入得其內的人總會不知不覺迷失其中,兜兜轉轉又複回到原地。更有不甘離去者,曾沿路做上標記,三三倆倆組隊進入,結果還是迷失路徑,被困其中三四日而不得出,最終身困體乏,餓的奄奄一息又才發現出來的路徑,得以逃的性命。一眾求仙尋寶之人隻能歸咎於自己不夠虔誠沒有仙緣,隻能是悻悻離去。之後再也沒人敢進入迷霧之中,此地才漸漸歸於平靜。時光漫漫,不知多少年月後,關於石寶山的傳說也隻能從說書先生口中聽得,卻是淪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石寶山這個地方也是林壹從林老頭口中知曉的許多仙神傳說中唯一有地可尋的,真假卻不得而知,但林老頭說的神乎其神、有鼻子有眼的,還是讓林壹信以為真了,仙神般的日子正是林一所向往的,他不想再做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乞兒,立誌要做那可飛天遁地、長生不死的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