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謀奪權力(1 / 2)

誰當官不想爭權奪利,不想提拔自己的人,擴大自己的勢力。

如果那收回的七座城池全都由李不凡說了算,那他們這些郡守、郡丞、郡尉和監禦史就可以回家種番薯了,當這官還有什麼搞頭。

郡守上官弘毅看著下方侃侃而談的眾同僚,心裏不由的罵道:“一個個屬狗的,有利益就上,有困難就推,總想分一杯羹。”

“土匪打過來時,咋不見你們這麼猴急呢,吐蕃占領時咋不見你們去請命呢。”但還是一臉平靜地道:“不知諸位有何良策?”

商朝實行的是察舉製和科舉製度並存的兩種選官製度。

察舉製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級官員,從平民或低級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準選拔出道德、品行、才能方麵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選”的對象為沒有官職的讀書人 ,“拔”的對象是下級官吏。

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成了士族、王公貴族染指權力的方式。

而科舉考試,卻成為了打壓士族、王公貴族的有效形式,通過科舉,可以讓一些有才能的貧困子弟脫穎而出,占據一定的職位。

而科舉考試共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在汴梁城翰林院,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隻有貢士才有參考資格。

殿試分三甲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現在離三年一度的秋闈還有八個月呢,等科舉選拔出來,黃花菜都涼了。舉賢不避親麼,我看不如由在座的諸位共同向朝廷舉薦得了。”關麒麟一臉狡黠地道。

“是啊,等科舉選拔,怕是來不及了,民生政務耽誤不得啊,還是由在座的諸位共同舉薦吧,”步俊鵬也讚同道。

“不就是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分一杯羹麼,還說的那麼冠冕堂皇,為了民生政務,真是恬不知恥。”

他們心裏的小九九,上官弘毅清楚明白得很,但涉及到民生政務,不解決又不行,趕忙給主簿周文軒遞了一個眼色。

周文軒本是一個沒落的秀才,屢試不中,本想回鄉做點小買賣,了此殘生。

但幸被上官弘毅發現其才,推舉為文書,一步步爬到了現如今的郡守主簿的位置上。

可以說周文軒是上官弘毅一手提拔上來的,同事多年,周文軒跟上官弘毅的配合,早已經是心有靈犀一點就通。

雖然在這樣的場合,本來沒有周文軒開口說話的份,但周文軒還是說了:“為了社稷民生,我完全讚同諸位大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