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猜到昭王和南山新皇起了齟齬,有可能要鬧矛盾,要打仗,普通的貧民百姓還是希望遠離是非之地。
南山地大物博,比昭王封地大了近十倍。
而且昭王獲得封地不過五六年,百姓們還是更信任皇室,認為南山國力強大,昭王打仗很有可能會敗。
這才有數量超出昭王想象的民眾離開封地,投靠中原。
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太多百姓已經離境。他也出了一些政策使絆子,讓要離開的百姓很難轉手當地的不動產。
你要走,那你就空著手走呀!
把祖上的基業全都留下。
別說,這樣還真的留下了不少人。
但還是有膽小怕打仗的,有本事的,或是在封地過的不好的,哪怕舍棄一些家產也要跑。
這個政策一出,人們開始了種種對於皇室與昭王談判的揣摩。
但兩個月過去了,熱度早就下降了。
“最新的消息,是南山國可能要出捐官的政策。”
“這是聖上最近和大臣們激烈討論的一項事宜。”
此話一出,下麵議論紛紛,詢問不斷。
捐官,就是拿錢或是糧,合法買官。意味著隻要是有錢,就可以搞個一官半爵玩玩。
本來士農工商,商人雖然還算富裕,卻地位低下。此政一出,商人也可以當官,直接就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更具體的事宜,現在還沒有確切消息。諸位可以等上一個月,不出一個月,就會有官府確切的文書下來。”
現場一片嘩然,就連二樓雅座和三樓包廂裏,也有不少人探出頭來,七嘴八舌地詢問,討論。
能來這茶樓的,就沒有太窮的。多的不敢說,能拿出幾百兩幾千兩的流動資金的人還是很多的。
雖然不知道具體有什麼要求,當了官又有什麼好處,但這個消息還是非常令人振奮。
顏辛函看著議論紛紛的人群,自己倒沒有太過激動。
連戶口都沒解決的她,還顧不上考慮買官的事。
不過她倒是有些憂國憂民了,既然有捐官這種消息,就說明國家窮了。
要麼是國庫空虛,要麼是即將有大的消耗。
最大消耗的,除了各種天災,無疑就是戰爭了。
所以現在的太平日子,也許過不久就到頭了。
但既然連確切消息都還沒下來,古代幹啥事節奏都很慢。
首先打仗之前就得各種扯皮,做各種準備,還得大臣商議政策,不拉不拉。
確定了政策,一通上傳下達,又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層層確認出通告也要時間。
要不說書人也不會讓大家等一個月。
等一個月,在顏辛函看來還挺久的;但對於古人的節奏來說,那就是十分緊急的新聞了。
此外,在政策確定之後,傳播到民眾皆知的程度,再執行一番,還要花費時日。
一切都準備就緒了,真的要打仗,籌錢籌糧召集軍隊,軍隊行進到地方還得十天半個月。
所以,對於顏辛函來說,現在還沒到最緊急的時候,估摸著起碼還有兩個月的緩。這是最壞的打算。
要是雙方打仗的決心不夠,談個一年半載都有可能,到時候為了避免打仗割地賠款,搜刮民脂民膏,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