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辛函說自己是鶴州來的,並非隨便從昭王的封地裏選了一個城市。
主要是因為,在昭王的三個封地 荒城、北疆、鶴州之中,鶴州離這裏最近,民俗文化也跟另外兩個超級北方的城池有些差異。
可以說是在新政頒布之後,最有意願、也最容易遷徙的地區。
這不也給自己以後的落實,降低點難度嘛。
顏辛函和顏富兩個人,在茶樓裏泡了一天。從上午的古典樂曲演奏,到下午的評書、時事政治,顏辛函覺得她整個人都升華了。
“100文,經受了一整天的文化熏陶,還算挺值的。”
之所以上午就在那,是因為顏辛函是去聽音樂的。顏富則是去聽其他人聊天的,好多珍貴的小道消息就是從人們的交談裏傳出來的。
“時候不早了,該回山腳村了,今天要開始收野菜了。”顏辛函讓顏富自行活動,搞點晚上捉魚需要的材料。
反正他那裏有點銀子,要啥直接買。還把裝魚的木桶也一並給了他。
顏辛函則是跑到木匠鋪,又買了輛板車,帶著顏阿一、顏阿二一起回了山腳村。
。。。。。。
“來了來了,終於來了。”
遠遠地,顏辛函就看到山腳村村口人頭攢動,村長站在中間維持著秩序。
走近了便看到,上百號村民,全都背著背簍,拿著竹筐,在這裏翹首以盼。看到顏辛函都興奮地嘰嘰喳喳。
村長跟顏辛函打了個招呼,然後詢問道,“這兩位是?”
村長問的是顏辛函身後,跟著的顏阿一、顏阿二,兩人各拉了一個板車。
“這是我堂叔的夥計,跟著我來拉野菜的。”
村長心下了然。
顏辛函看著亂哄哄的村民,一時有些頭大。
“趙大春,張富貴,你們倆出來,幫著稱斤數。其他人排好隊,早點賣了野菜,早點拿到錢。”村長主動出來維持秩序。
顏辛函投去一個感激的眼神。
兩個中年人被村長點了名,站出來擺弄一旁的秤,那是他們村裏每年秋收稱糧食用的。
村民們聽見村長發話,立馬排成了兩隊。這流程跟他們秋收繳稅的時候一樣,所以他們再清楚不過了。
顏辛函提前和他們說好,整5斤的就收,餘下的三兩斤還讓村民們拿回去。雖然不多,晚上好歹還能加個菜。
“53斤,收50斤,10個銅板。”
“42斤,收40斤,8個銅板。”
“66斤,收65斤,13個銅板。”
。。。。。。
一切都在有序進行,就連顏辛函都不得不佩服,首先是村長的組織能力實在太強,村民們不急不慌不急不插隊,規規矩矩的按部就班來。
其次是村長找這倆人手腳麻利,動作熟練,一氣嗬成。最慢的反倒是顏辛函這個數錢給錢的。
不過她卻得到了村民們最多的禮遇。
“哎,謝謝小菩薩。”
“你就是活神仙。”
“你這丫頭不光長得好,心腸也好。”
“我代我們全家人謝謝你。”
。。。。。。
讚譽和感恩接受的太多了,顏辛函都有點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