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古法土釀(1 / 2)

一早我就和師傅說:“我們去參觀一下萬老板的釀酒作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師傅笑笑:“先給他打個電話,然後開車去接他,釀酒作坊還在蘇嶺,在他老丈人家,不近呢!”

和萬老板約好了,吃過早飯去接他。

沒到蘇嶺村,就聞到一股酒糟的酒香味,萬老板介紹說:“整個蘇嶺村,三十幾戶人家有五口燒鍋,曹家老弟兄三個分家,每家一口鍋。

“還有兩口就是我丈人家的,和小丈人家的。”

為什麼蘇嶺村有這麼多的釀酒燒鍋呢?因為村上有一口古井,古井出的是好泉水。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酒,水絕對是釀酒白酒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鐵拐李砸出的神仙井,流出的山泉水,清澈見底,略帶甜味,這是釀製好酒的秘訣所在。

萬老板的老丈人,蘇老爺子非常開心的接待了我們,他帶我們參觀了整個做土燒的流程。

老爺子指著倉庫裏糧食說:“土燒選料很有講究,糧食釀酒味道最好的還是苦蕎麥,

“這是糯米,碎玉米,小麥,稻米,綠豆,高梁……

“不過三斤苦蕎麥出不了一斤苦蕎土燒。

“其次是高粱,高粱比蕎麥便宜一點,現在糧食漲價了,大米要八毛多,高粱一塊二,蕎麥一塊五了。

“再其次是五糧酒,用的是高粱,玉米,糯米,小麥和綠豆,每種用料配比不同,成本低些,但出酒高,口感好。

“今天做的是蕎麥燒,這是留著自己喝的,不傷肝還養胃活血,除了一些老主顧,不對外賣的。

“今天胡先生來,趕上巧了,走時老朽送你兩斤,你也是懂行的老主顧。”

老爺子接了一杯酒,讓師傅品嚐,師傅忙不迭的拱手道謝。

老爺子又說:“土燒可以加料根據各人喜歡,要講科學,不能亂加。

“前天的一鍋,是鎮上的高老師,也是我的老顧客,從家裏帶來前年泡酒的楊梅作加料一起,那味道好,內行!

“老高就喜歡買我家的酒,他說我家的土燒不上頭、不燒喉、口不幹、還回甜,別家根本做不到。

“做酒看似簡單,但土燒工藝手法十分複雜,我們村上的五口鍋,每鍋釀出的酒都不同,我兄弟倆做出來的都不一樣。

“從蒸糧、拌酒曲、發酵、燒製到出酒,必須嚴格按照程序操作。

“土燒製作需從頭年十月秋收開始準備,選糧是第一步,去田裏挑上最飽滿的糧食拉回家裏,

“洗淨曬幹備用,大多數偷懶,不洗就曬幹,雖說蒸前要泡,那能一樣嗎?有股土味去不掉。

“製酒時,把蒸好的糧食倒進大缸裏,拌酒曲是關鍵,加足量水發酵,發酵時長,大概為50到90多天。”

那這樣的生產周期就長了,我問老爺子:“一天能出幾鍋酒?”

老爺子笑道:“一天出幾鍋?三天才出一鍋!我的一鍋兩百斤糧食,頭鍋能出三十多斤酒。”

我說:“產量這麼低?為什麼不多出幾鍋?”

老爺子說:“主要是發酵時間長,頭鍋的料還要二次發酵,再蒸就是二鍋酒,二鍋的頭酒最好了,梢酒最差,淡而苦。

“像過年前溫度低, 一缸要發酵一百多天。”

他帶我們走進發酵缸的屋子,幾十口大陶缸,有的上麵還搭著一層棉被。

老爺子說:“土燒製作的關鍵,是要把好溫度關。蒸熟的糧食拌好酒曲後,剛下缸幾天會發生反應,還能聽到‘嘩啦啦’的聲音呢。

“做土燒的師傅,要練就人手體溫計的本領,就是用手摸摸缸體,就能知道溫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