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目光轉向周依然,帶著幾分好奇與期待:“姑娘,願聞其詳,這清朝可有何值得稱道的政策,特別是對待漢人方麵?”
劉徹亦點頭附和,眼神中透露出幾分審視與期待:“正是,朕也想聽聽,這滿清是如何展現對我漢人的‘友好’之處的。”
周依然輕輕歎了口氣,語氣中既有無奈也有坦誠:“諸位先祖,不是後輩刻意回避,實則是清朝時期,對漢人而言,真正的福祉與公平並不多見。”
此言一出,清朝的皇帝們,尤其是乾隆,頓時麵色鐵青,乾隆更是怒不可遏,手指顫抖地指向周依然:“你這妖女,怎可如此詆毀我大清!我大清豈會無善政?”
雍正此時開口,聲音沉穩:“弘曆所言不差,朕在位時,和皇阿瑪一樣,確曾多次微服私訪,親身體察民間疾苦,回朝後亦常與大臣共商國是,力求改善民生。”
乾隆連忙附和:“皇阿瑪所言極是,兒臣亦曾效仿皇爺爺,深入民間,了解百姓所需。”
紀曉嵐在一旁,心中暗自腹誹,卻未敢言明,隻待周依然如何應對。
周依然麵對這對“父子”的辯解,神色未變,緩緩說道:“既如此,那我們便以事實為依據,細細道來。先說雍正時期,請問在座的各位老祖宗們,若以三十三兩銀子作為一年的生活費用,對於普通華夏百姓而言,是否足夠?”
秦朝的老百姓紛紛搖頭歎息:“一年三十三兩銀子?這簡直是杯水車薪!別說一家的吃穿用度,就是我母親常年藥不離身,一年的藥費都不止這個數,三百兩都未必夠啊!”
唐朝的百姓也加入了討論:“確實如此!讀書更是耗資巨大,我兒子求學之路,花銷驚人。幸得陛下體恤,推出新政,否則別說三十三兩,即便是三百兩,在家人無病無災的情況下,也隻能勉強糊口。”
漢朝的老百姓也不無感慨:“正是這樣!我兒子娶親,光是聘禮就花了十兩銀子,再加上置辦房產、宴請賓客,酒席上的菜肴、酒水,哪一樣不是開銷?這三十三兩,連婚禮的一個零頭都湊不上!”
四周的議論聲中,隋文帝楊堅冷哼一聲:“清朝的皇帝們,你們真的以為三十三兩能撐起一個家的一年開銷嗎?”
漢高祖劉邦接過話茬,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屑:“沒錯,你們不妨試試,用這三十三兩過一年給我看看。想當年我未登基之時,日常的開銷就遠不止這個數了。”
漢文帝劉恒點頭讚同:“父皇言之有理。清朝的皇帝們,你們不妨親身體驗一下,拿著這三十三兩在民間生活一年,看看能否堅持下來。”
漢景帝劉啟則苦笑著搖頭:“父皇,別說清朝的皇帝了,就連我們這些皇室子弟,恐怕也難以承受如此清苦的生活。”
此言一出,周圍的老百姓和曆代帝王們紛紛點頭,對清朝時期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