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要是有辦法治理對誰都有利。”喬璟妍想的很簡單,在河邊築一條堤壩不就成了,三峽水都能隨人的意願,一道幾十米寬的河流算得了什麼。
進入冬季是枯水期,斜坡窪地從上而下,大半個烏龍河都露出泥土,靠著對岸不到兩米寬的河水緩慢流動,如果築堤壩現在是最好時機。
“河水最大最湍急的時候水位到哪裏?”楊銀根運了一趟酒壇就過來了,他似乎知道主子的想法。
李泉水指了指位置,堤壩至少要在三米以上才能確保,光用泥土肯定不行,對岸河東村那邊是用大石頭砌的堤岸,不得不佩服孫王兩姓家族是多麼精心的打理自己的家園。
河西村位於烏龍河與官道的夾角,靠河的一麵是大片河灘,靠官道的一麵是山包樹林,幾十戶人家就住在這個山窩窩裏,進出村子的兩條小道相隔兩裏來地,村民基本上都是從南邊那條路進出,因為那個出口靠近泰寧鎮。
翌日,喬璟妍吃過早飯又來了竹林坊,召集所有下人一起討論自己的想法,畢竟他們的閱曆豐富最了解這個時代。接著一行人又在河灘處比劃,徐老漢幾人趕過來時,已經有了初步決定。
“徐村長,我想買下這片河灘,然後請村裏的勞力築堤壩,你看行不行?”喬璟妍沒有叫舅老爺,因為談的是公事稱呼上就得改變。
徐老漢笑著連連說好,昨天看過這片河灘後就想著,要是這位大少爺出手,以他的財力能讓這片窪地活起來。“大小子啊,昨天我翻看了土地薄,這片窪地約摸三百畝,河灘跟旱地一樣是八百文一畝。”
“好的,我另外付二十兩銀子跟村裏買材料,這條堤壩比較長要用不少樹木和毛竹,就近砍伐省時省力。”山上的所有產物都是村集體的,村民可以享用,自己是外人當然得買,何況這個村子太窮,二十兩銀子能解決不少問題。
徐大勇笑開了懷,賣三百畝旱地的銀子村集體能提兩成,再加二十兩就有六十多兩,全村四十二戶每家分一兩銀子能過個好年。
談好了就著手準備,開工時間暫定在明天,楊銀根駕馬車送徐村長去縣城辦地契,喬璟妍和王春生去了河東村的村長家。
劉華強看見他倆大致知曉了來意,臉上神情有些為難。“大少爺親自登門不知有何好事?”這是一個不敢得罪的人,偏偏又與兩大姓結了冤,兩邊誰都不能忽視,他這個村長有種在火上烤的感覺。
“是不是好事得你村長定,我想買竹林坊西麵的那片窪地,齊院子圍牆直到官道,若是覺得為難也不必勉強。”賣荒地放在別的村子應該是件頂好的事,可在河東村就不一定,孫王兩姓視她為仇人,這位劉村長不知道能不能完全做主。
果然沒有馬上答應,他也是河東村的外姓,祖父那輩過來的,之所以會被縣衙看上當村長,是因為他有童生身份,在這個村子口碑也不錯。“我得問問村民有沒有想在那開荒的,畢竟大少爺不是地裏刨食的本村人。”
也是,這個時代 的土地得緊著喂肚子的人。“好的,如果可行我還想請一些勞力築堤壩,四十文一天不管飯。”工錢開得很高了,目的還不是為了緩和一些關係,冬季大把的勞力閑著,三十文一天都找不到活幹。
劉村長還是吞吞吐吐的沒有明確表態,放在以前他會第一個站出來報名參加,四十文一天的工錢,又在家門口,多好的掙錢機會,可是現在的他代表的整個村子,與兩大姓的關係弄僵了,以後還怎麼完成衙門交辦的事情?不能因小失大。
喬璟妍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裏,無論有沒有河東村勞動力的參與,都不會影響她築壩造田的決心,以後要和這個村子打交道的事全由王春生出麵,懶得理會這些人。
修築堤壩是個宏大的過程,需要花多少銀子?如何召集到更多勞動力?心裏一點譜都沒有,她隻曉得時間不能拖的太長,冰凍之前一定要完工,否則來年的大水一衝,所做一切前功盡棄。
再一次領著竹林坊的大老爺們來到河灘地,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畢竟這些人都是有三四十歲年紀,有經曆有閱曆,考慮問題相對全麵,最後她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把這個頭疼腦熱的工程全權交給他們安排。
回縣城馬車上,喬璟妍突然發問:“銀叔,你說我這一下子又買田地又築堤壩,是不是動作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