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猜忌乃是一種邪妄之念(2 / 3)

怎麼不可能?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就你那身份,怕是見識過很多了吧!

嗯……見是見過,但其中也有好的呀!比如說為了不給別人添負擔,很多人就會謊稱自己過得很好……(胡)

停,你這例子太沒有說服力了!

那些謊稱自己“過得好”的人,難道一輩子就幹這一件事,不做別的了?

說不定他們說完那話以後,轉頭就去別人那邊偷電瓶、搶感情、謀人命去了哩!

啊?不是……主家,難道說老八那家夥還做得對不成?(胡)

這還要看具體情況,不過人類確實需要良性的引導和教育!

哎,不是……

我說你該不會是故意把我推出來,給你當先鋒去得罪人的吧?

啊?不是,絕對不是!我隻是看……(胡)

停,別說了!

也不知怎麼回事,我最近總是疑神疑鬼的,好像得了傳說中的“疑心病”,那是看啥都有“內涵”,聽啥都帶“意義”……

所以你可別說了,消停會,讓我自己緩緩,別讓那“疑鄰盜斧”再度上演了!

說到這“疑鄰盜斧”……

我記得這個故事可是在課堂上學過的,其入課上堂的本意就在於用老祖宗的智慧來教導孩童,讓他們不要隨便“猜忌”!

因為這世事雖多,但它們的表現卻是大同小異……

或者說是人類,尤其是絕大多數普通人,他們沒有能力去捕捉更為全麵和精細的信息,也沒法通過分析那些信息去給一些“表象”找到其真正所能匹配的“事件”,自然也就沒法就著事實做出正確的判斷!

偷盜者要翻牆越壁去你家偷東西,那自然是要反複觀察牆體情況的;而鄰居發現你家牆體有異,那自然也會因為好奇而屢次查看的!

同樣的“看牆”行為,其所屬事件不同,性質也大有不同……

您說的有道理!這世間之事的“表象”,總有“相似”和“重疊”之處,所以能力不足的人總是會難準確地認知一些事情,故而就會生出一些不好的東西了!(胡)

我說的“有道理”?

你為什麼非得要用“有道理”,堅持讓我把簡明扼要的、已經打出的“對”字給改過來?

你是不是發現了什麼?

啊,我?我就是發現您心中有些搖擺,所以也忍不住跟著晃了晃,然後就突然覺著“有道理”這三個字比“好”字要出彩……這它們雖然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意境和字符方麵終歸是前者要強一些,所以就……您懂的,這晃的有些暈,所以就多重複了幾遍,沒想到您不但沒有怪罪,反而……(胡)

停!

本人心中是有“搖擺”,因為我總覺著那個“疑鄰盜斧”有些怪……

算了,我去查查好了!

……

哎呀呀,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還真是我搞錯了!

我把《列子•說符》裏的“疑鄰盜斧”和《韓非子•說難》裏的“宋人疑盜”給混在一起了!

《列子•說符》是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年—前375年),也就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的列子所著;而《韓非子•說難》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和集大成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所著!

“疑鄰盜斧”的具體內容是: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hú)其穀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顏色、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

“宋人疑盜”的具體內容是:宋有富人,天雨壞牆。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