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不佑陳漢,張定邊歸隱山林,元皇後齊洛亂朝堂(1 / 3)

二十三日,雙方又有交鋒。

陳友諒部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

朱元璋剛剛移往別的船上,原來的船便被陳漢軍擊碎。

朱元璋是狼狽無極。逃到康郎山,陳漢兵士追趕,隻在一棵樹上找到朱元璋的衣服。朱元璋是再無蹤跡。

俞通海、廖永忠等駕著七艘滿載蘆荻和火藥的船。乘風縱火,燒毀了陳友諒部戰艦數百艘。

二十四日,俞通海、廖永忠、張興祖、趙庸等人率領六艘戰船,深入陳友諒部戰艦隊。勇敢馳騁和陳友諒部大軍搏擊,勢如遊龍,如無人之境。

陳友諒部兵士大驚,以為是遇到了神兵。

當時朱元璋和其將士登舵樓觀望。陳友諒部的巨艦高。好長時間看不到,俞通海、廖永安等的船隻。心裏不免以為已經全軍覆沒。

正在朱元璋等人悵然間,俞通海、廖永安、張興祖、趙庸等六船繞陳漢巨艦而出。飄搖如遊龍。

朱元璋部士氣大振,發起猛烈的攻擊。

陳友諒部大軍漸漸的再無力迎擊。隻能敗退。兵敗如山倒,遺棄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麵。

陳友諒收攏殘部。鼓舞士氣。以圖奮勇再舉。

俞通海對朱元璋言:“湖深淺不定,船在湖中很難回旋,莫不如我們行入江中,據敵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

朱元璋感覺言之有理。

朱元璋乘勝進扼守左蠡(li),控製江水上遊。這就算把陳友諒部困守在潘陽湖之中。

陳友諒退軍到保諸。

兩軍相持三天。陳友諒部屢戰屢敗。形勢漸漸的越來越不利。

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中言:

“你我同為義軍,本應各待天命,你卻加害於我。我兵少,便攻取你龍興十一郡,你不悔過。重挑戰端,首先你困在洪都,

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葬身火海,你即便僥幸生還,但也應取消帝號,坐待真龍天子。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陳友諒看到朱元璋的信,怒發衝冠。也不給朱元璋回信。

陳友諒和眾位將領商量對策。

右金吾將軍言:“現在敵寇圍困湖口,不如我們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

左金吾將軍言:“這不是直接告訴敵寇我們不敵嗎。到那時,敵寇定會對我們窮追不舍,兩麵夾擊。我們會大勢將去矣。”

陳友諒沉思片刻言:“右金吾將軍言之有理。”

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沒被陳友諒采納。思量再三,為了自己。為了部下,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

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思量再三,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

陳友諒是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解心中之氣憤。

朱元璋卻恰恰相反,將俘虜全部送回,並悼念死者,給受傷的人醫治。

陳友諒部開始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

朱元璋此時有了勝算,便轉移大軍到湖口。

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欄,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製長江上遊。

朱元璋現在把陳友諒部堵在了鄱陽湖。慢慢的消耗陳友諒部兵士的士氣和糧食。

經過一個月的對峙,陳友諒部兵士被打的沒有了銳氣。糧食也殆盡。

此時的陳友諒是計窮力竭。於是便想進行最後一次的突圍。

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大軍從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

陳友諒部大軍乘戰艦且戰且行。戰艦行到江西口時,朱元璋部用火器,四麵猛烈的攻擊,阻擋戰艦的行駛。

陳友諒的大軍乘戰艦改走涇江,在涇江又遭到傅友德伏兵的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

此時已經是日落之時。陳友諒從船中伸出頭,指揮爭鬥。不料被飛來的一支箭射中右眼,貫穿頭顱,當場身亡。

不久,有投降的兵士對朱元璋的部將郭英言:“陳友諒在船上中流矢,箭從眼睛貫穿頭顱而死。”

朱元璋部的將領和兵士聽此大喜複大振。

接著俘虜了陳漢政權的太子陳善兒,平章姚天祥等。

次日,陳漢政權的平章陳榮等率舟師五萬投降了朱元璋。

陳漢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徑走武昌。

曆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輸的一敗塗地。最後連自己的小命也留在了這裏。

實際他的小命不咋的,但死去的那些將士。才真的死的淒慘。

陳友諒敗就敗在:他不應該嗜殺徐壽輝。謀權篡位。

再者,謀權篡位後,應該是北伐中原,這樣也算是師出有名。收攏人心。畢竟大家舉大旗,是為了驅逐胡虜。

哎!一聲長歎。

“天不佑漢矣。”

陳友諒,字九四,湖北沔(mian)陽漁家之子。父親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老三。

他少時讀書,閑時習武。在縣裏任小吏。

1351年陳友諒因不滿元朝統治,同弟弟陳友仁、陳友貴、張定邊等人聚眾起義,名叫黃蓬起義。

1355年正月,徐壽輝派遣其部將倪文俊複破沔陽,陳友諒率眾投奔了倪文俊。

1357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便逃到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趁機殺了倪文俊,吞並了倪文俊的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