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沒看過大劉其他作品的也沒關係,因為他壓根沒寫劇情,看了也沒用。)
林璿在第二天就接見了白冰。
這家夥……怎麼說呢。
其實林璿在聽到白冰這個名字的時候,心中就已經隱隱猜測到對方找自己是為了什麼事而來的了。
這家夥也是原劇情中的人物,或者準確點來說……也算是原劇情中的人物。
和丁儀一樣,白冰也出現在大劉的多部作品中,在《三體》中,他是丁儀的學生,名叫白艾思。
後麵威懾紀元在英語被大融合後,為了迎合時代,改名為了的白Ice。
但顯然,眼前的白冰並不是《三體》中的白Ice,而是大劉另一部小說《鏡子》的主人公——白冰。
林璿見到他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對方的身份。
“你叫白冰?”
“是!”
“氣象學家?”
“是。”
“你來找我的目的?”
“林璿先生,我隻是希望您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的太遠,自從您發布了《星戰:文明》這款遊戲後,我就對您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現實世界的想法感到敬佩不已,但當我得知您的計算機甚至可以做到下載他人的記憶從而獲取知識後,我就知道了這件事將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災難。”
“如您所見,這種方式看似是能夠讓人直接得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但卻省去了人類的思考過程,或者準確點來說,應該叫缺失了主觀能動性。”
“這是非常危險的,人類將會過於依賴這種技術,而徹底失去思考的能力。”
“人類是懶惰的,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服務性科技成果都是因為人的懶惰而被發明出來的。”
“他們甚至懶得去思考,即使知道那是別人得出的答案,有可能存在錯誤,也依舊更願意相信後者,畢竟思考是一件費腦子的事情,既然有現成的答案,為何還要去費力思考呢?”
“就像是抄作業的學生一樣,他們甚至不在乎借來的作業抄上去的答案是否正確,隻要能夠抄上去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大家的作業都將會是一樣的,人類的差異性也將會被逐漸縮小,主觀能動性將會被徹底丟棄。”
這個觀點,其實羅聰敏之前與林璿也反複說起過了。
教育學中的最根本定義,教育一定是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將這段話的幾個詞做拆解。
首先是促進,指的是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該隻作為一個引導,與實踐相同,都是需要學生通過主觀能動性去挖掘心中的答案。
其次是個體社會化,是指培養的學生應該符合當前的社會需要,比如社會需要你高考分高,那我們就培養應試教育的學生。
同上,社會個性化,則是與之兼容的一個特性,意味著就算是高考工廠生產出來的同一批次考生,也應該存在一定的差異。
這其實已經很明顯的在告訴你,通過複製記憶獲取知識的這條路走不得。
因為記憶是同根同源的,相當於跳過實驗直接得到結果,所以一旦複製進人腦體內,一開始還好,可能因為不同人的個人經曆,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他們還會對這個結果產生個人的理解。
但是很快,他們就會發現思考這些問題太累了,與其思考,不如再去下載第二份記憶得到答案,久而久之,便徹底失去了基本的思考能力。
例如:對於同一段話,不同人原本可以給出不同的閱讀理解,但主觀能動性一旦丟失,就相當於是給這句話的解讀提出了一個標準答案。
簡直就和語文課的那些閱讀理解一樣,不僅對文章過度解讀,甚至還強製學生寫一個統一的答案。
估計文章的原作者過來,都不一定能做的對幾道題。
“林璿先生,就我個人看來,您的這個發明更像是一種【知識毒品】。”
白冰的語氣平靜,顯然,這套說辭他已經準備了很久,隻等待著與林璿見麵的這一天。
在問了關於【鏡子】的一些研發思路和他本人的生平事跡後,林璿便讓張翔先帶這位氣象學家去好好的吃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