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提出了往大陸搶人的策略,並自告奮勇,打算自己前往大陸去搶人。
楊勇以為大家都會支持他親自去,結果響應者隻有福州係的人,崖山係和宗室人員並沒有表示支持,楊太後也沒有表示支持,這讓楊勇突然意識到雖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大家對他這個被俘的國舅並不放心,怕自己帶著艦隊去投奔蒙古人,就連一直對自己信任有加的姐姐楊太後也不相信自己。
為了避免尷尬,陸秀夫剛忙說道:“去大陸搶人,有一定的風險,楊大人現在是我大宋的太尉,執掌天下一半的兵權,豈可輕易犯險,不如讓水師都督謝飛前往,謝飛之前在杭州水師衙門任職,對大宋的沿海海況熟悉,並且在崖山海戰時,謝飛親率五百敢死隊員鑿沉李恒艦隊,又指揮艦隊從背後攻擊張弘範,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眾官員立即附和,表示不可讓楊勇犯險。
楊太後讓魏小賢示意大家安靜,一錘定音,決定讓謝飛親率三百條戰艦,前往大陸搶人。
而楊太後之所以不讓楊勇去大陸搶人,則並不是因為不相信楊勇,因為楊太後根本就沒有往這方麵想,她是真的擔心自己的這個弟弟,萬一楊勇在大陸受傷或者戰死了,自己唯一能夠依靠的人也沒有了。
去大陸搶人,並不是王華陽的主意,是朝臣在朝會上討論出來的結果,當王華陽看著大家在討論搶人時,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大宋王朝的正統性。
大宋已經失去了大陸,並且連傳國玉璽也送給了張弘範,張弘範自殺後,大家並沒有在他的帥帳找到傳國玉璽,也就是說,現在除了趙昺這個大宋皇帝身份,大宋的正統性沒有別的證據了,如果大元也對外宣布自己是華夏正統,那麼老百姓該選擇誰?
能夠證明一個政權的正統性,除了皇帝本身外,還需要百姓的認可,文化的認可,外國的認可,現在大宋偏居海外,島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還是蠻夷,沒有任何神器佐證,如何證明自己是正統。
這時候王華陽想到了儒家及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儒家即代表正統,誰擁有了儒家,誰就代表正統。
儒家思想從漢代確立到清朝結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得以生存並不斷的發展,以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存活到封建專製製度的解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能夠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
就統治者來說,儒家思想與統治者想要實現封建大一統,君主專製統治的願望相吻合。
儒家思想經孟子、荀子到漢代董仲舒,他們竭力把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附會而強力地組合在一起。
同時將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權思想捏合在一起,主張“君權神授,一統於天子”,這一主張的提出正好與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相契合,從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
並且中國的讀書人將孔子視為聖人,曆朝曆代都對孔子進行了追諡,並且封賞了孔子後人。
孔子雖然去世,但是孔子的後人還在,並且被封為衍聖公,位列三公之一,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