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子傳回來的消息,立刻在大宋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爭吵。
忽必烈賜婚和出兵協助朝廷攻打安南,這兩件事放在任何時候都是大事。
由於王華陽回來的較為匆忙,還未來得及與陸秀夫商議,便被楊太後拉著一起坐上了朝堂。
楊太後在朝堂上說道:“眾卿家,蒙古人的使者明天就到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蒙古人此行的目的,咱們要在他們到達之前把事情議論出結果,咱們現在先議第一件事,蒙古人與皇上的聯姻。”
眾人分別看向了陸秀夫和楊勇,大宋最有權力的兩個人還沒有發話,其餘一眾官員自然不敢亂說。
楊勇看著陸秀夫說道:“陸大人,我管軍事,對政治聯姻不懂,還是你先說吧!”
陸秀夫正要說話,看到王華陽向其使眼色,並看向禮部尚書莊一凡,陸秀夫立刻明白王華陽的意思,於是說道:“皇帝聯姻,是國家大事,關乎國家顏麵和國格,還是先請禮部說一說吧!”
禮部尚書莊一凡看了看楊勇,又看了看陸秀夫,之後又看了看自己的恩師文天祥,見三人都沒有明確表態,隻能自己先投石問路了。
莊一凡走向前說道:“啟稟太後,皇上,兩國聯姻,本不是什麼稀奇事,古已有之。在漢代和唐代,我們都稱之為“和親”。
和親是不同民族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範。漢初,天下初定,士卒疲於征戰,劉邦采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於為閼氏,每年送一定量的絮、繒、酒、食等給匈奴;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衝突,有利於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兩漢後期,恢複和親,\"昭君出塞\"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和親的目的主要有兩種:
其一、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為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孱弱時期,為了求得邊境安寧,不得不與少數民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於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族為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持,或由於向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吐蕃的鬆讚幹布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請婚。
二、通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製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但是”,莊一凡強調道:“漢唐時期的和親都是漢人將公主嫁給蠻夷的首領,而不是將蠻夷的公主嫁給漢家皇帝,而現在,忽必烈主動將蒙古皇室的公主嫁給我們漢人的皇帝,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楊勇說道:“我明白莊大人的意思了,莊大人的意思是蒙古人現在自視為華夏正統,把我們當作了蠻夷,因此,才會主動賜婚給咱們的皇上,達到籠絡人心的作用!\"
莊一凡說道:“也可以這麼理解,忽必烈將公主賜婚給皇上,目的是希望我們大宋皇室融入蒙古人的血液,如此,大宋皇室和蒙古皇室就是一家人,咱們皇上今年剛到婚配年齡,還沒有立皇後,而一旦我們接受了忽必烈的賜婚,意味著其其格公主將來就是我們大宋的皇後,其其格公主將來生的孩子就是我們大宋未來的皇上,而我們再去光複大陸,就等於去搶皇上嶽父的皇位,等同於造反了!\"
陸秀夫說道:“不對吧,其其格是蒙古已故皇太子真金的女兒,按輩分,其其格是忽必烈的孫女,如果我們的皇上娶了其其格為皇後,那麼我們的皇上就得稱呼忽必烈為爺爺,如此,天下人尤其是留在中原的漢人該怎麼看待我們這些人,我們的皇帝就會成為“孫子皇帝”,這比石敬瑭的“兒皇帝”還要恥辱!”
兒皇帝:五代時石敬瑭借助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幫忙建立後晉,與其他政權抗衡。石敬瑭雖為皇帝,仍向契丹稱臣,石敬瑭雖然比耶律德光年長十歲卻稱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後世因作為叛臣的代稱。
當陸秀夫將與蒙古人聯姻與石敬瑭的“兒皇帝”放在一起的時候,眾大臣開始竊竊私語,紛紛不讚成與蒙古人聯姻。
楊勇示意大家安靜,並說道:“陸大人說的不錯,如果我們的皇帝答應忽必烈的賜婚,就相當於變相承認我們不是華夏正統,向來都是我們漢人皇帝賜婚給蠻夷,漢人皇帝是蠻夷首領的嶽父或者兄長,還沒有蠻夷能夠賜婚給我們漢人皇帝的,如果我們接受賜婚,就承認了我們是蠻夷的身份,賜婚關乎著天道正統,我們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