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說道:“皇上,往返一趟收兩千兩白銀,是不是太狠了?怎麼說咱們也是天朝上國,這樣赤裸裸的勒索過往商船,別的國家會把我們看做蠻夷的。”
王華陽說道:“文大人,現在也就咱們自己自認為還是天朝上國,別人看我們就像我們看部落人一樣,都是野蠻人,既然人家把咱們當做野蠻人,咱們就不要在乎什麼虛名,並且,過往商船在南海海域經常遇到海盜也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也是商船也是定期向他們繳納保護費的,現在他們交的不叫保護費,而叫護航費用,以前他們交給海盜,現在交給咱們罷了,朕谘詢過了,他們運送的商品每船可獲利數十萬兩白銀,咱們僅取一千兩,並不為過,水師也向朕彙報過南海商船的動向,每天往返南海的商船大概有十艘到十五艘,按每艘商船一千兩白銀計算,每天可以增加收入一萬兩白銀,一年就是三百六十萬兩白銀,超過大宋一年六百萬兩白銀的一半,咱們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完成對土著的同化,同時還能有多餘的銀子做別的事情。朕相信有我大宋水師護航,他們一定不會再遇到海盜,也不會再遇到海難。”
文天祥見王華陽決議已定,隻好依著王華陽的性子來。
這時,莊一凡站了出來。
莊一凡說道:“皇上,不管是釋放奴隸還是漢化土著,這些都是長遠的計劃,眼前咱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王華陽問道:“莊愛卿說的是太後和陸秀夫大人的葬禮吧,朕處理完朝堂這些事情,就會去拜訪陸大人的遺孀還有女兒,朕打算以國禮安葬陸大人。”
莊一凡說道:“太後和陸大人的葬禮可以緩一緩,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王華陽說道:“哦?什麼事情?”
莊一凡說道:“此次我大宋經曆如此大的變故,起因就是大元特使朱林挑唆的,吳又玄又去大元搬了救兵,我們必須盡快與大元聯係,否則恐怕大元真的出兵攻打大宋,我大宋現在剛經曆過內亂,實力大傷,如果此時大元攻打咱們,咱們恐怕難以招架。”
王華陽說道:“莊愛卿多慮了,廣州方向的探子彙報,廣州方向沒有出兵的跡象,跨海遠征不是蒙古人的特長,蒙古人兩次攻打日本都失敗了,咱們與日本相比,距離更遠,蒙古人一定不會攻打咱們。”
莊一凡說道:“皇上,此一時,彼一時也,蒙古人攻打日本,當時的目的可能並不是去消滅日本,而是消滅投降的漢人武裝。”
王華陽還是第一次聽說忽必烈兩次征服日本的目的並不是征服日本。
忽必烈征服日本的戰爭被後世稱為“元日戰爭”。
元日戰爭是指13世紀後期元朝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對日本發動的兩次戰爭,高麗亦以元朝屬國的身份參戰。日本稱之為蒙古合戰、異國合戰、蒙古襲來等,又以兩次戰爭的紀年而分別稱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江戶時代以後開始稱為“元寇”。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國建立以後,征伐四方,與日本隔海相望的高麗在13世紀中葉基本被蒙古征服。隨後,蒙古(1271年建國號“大元”)以高麗為媒介,派了六批使節招諭日本,要求“通好”,日本鐮倉幕府均無回應,忽必烈便決定對日本用兵。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三年),忽敦、洪茶丘、劉複亨、金方慶所率的元麗聯軍四萬人出征日本,占領對馬、壹岐二島,登陸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的頑強抵抗,由於準備不足及劉複亨中箭受傷等因素而很快撤退。其後忽必烈又派兩批使節赴日,都被日本人殺害,於是在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發動十四萬大軍,在忻都、洪茶丘、範文虎等人的統率下,兵分兩路(高麗出發的東路軍和浙江出發的江南軍)征討日本。兩路大軍會師後,準備登陸進攻大宰府,但在八月一日遭遇大型台風,損失大半,諸將先行撤退,殘餘元軍被殺或被俘。此後忽必烈屢次籌劃第三次東征,然而終究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