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軍屯製的提出(1 / 3)

朱允熥洋洋灑灑的提出“朕以為可在原韃靼和瓦刺之地,實施軍屯製,對草原實行軍事管製。”

聽到朱允熥的這個辦法,下麵聰明的的大臣雖然都已經反應過來“軍屯製”的不妥之處,但還是一個個躲著當鵪鶉,都在心裏想著讓頭鐵的夏元吉當出頭鳥。因為不出意料的話,但凡朝會上有個什麼要花錢的事,第一個反對的就是管錢袋子,糧袋子的戶部尚書,即“戶老摳”。夏元吉因為常年勞累過度,導致他未老先衰,正直壯年的他早已兩鬢斑白。

年僅30,他就已經位居戶部尚書。與以往的錄取經驗來看和前輩相比,30來歲的他還是有點年紀小了。

沒辦法呀,誰讓他的老板喜歡去老年齡化。所有人,同朝共事但都不熟。人際關係冷淡,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陌生。也沒人主動去打招呼,結交朋友,畢竟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個先來。

對手下十分苛刻,給薪資待遇隻能說是餓不死。

隻要犯錯,無論大小,嚴懲不貸。

年少有為的他,18歲考入縣學。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夏原吉因學問紮實,為人穩重,被推薦進入國子監,當年他已經24歲。洪武二十四年,他因為被朱元璋賞識,升授他為戶部主事。

聽到朱允熥的這個辦法,戶部尚書夏元吉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他身穿緋紅仙鶴官衣,手持笏板。他雖然笑著說,但他的話裏話外都充滿了憂愁,不舍。

“陛下,不行啊!這個軍屯製不行啊,若在全麵北地推行軍屯製,此舉耗資盛大。但是國庫空虛,無力支持。”

“什麼~。沒錢了,不能吧。夏尚書,我記得這次北伐都是由朕的內帑出資。沒有動國庫的一分錢,怎麼會沒錢了呢?”

“難不成是有老鼠在偷孤的錢糧?”

朱允熥的表情從震驚到疑惑不解再到憤怒。

夏元吉平靜的給他解釋“陛下,你敢信咱大明在前麵十幾年裏一分錢都沒攢下嗎!”

“我大明自立國以來,戰事比起漢武帝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洪武元年(1368)年底,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北伐,先後作戰近一年,取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在西北、北部兩個方向出擊。明軍主力同元軍在慶陽進行會戰。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主力在徐達率領下與元軍在沈兒峪進行會戰,東線李文忠出塞。

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分兩路進取明夏,平定四川。

洪武五年(1372年),明軍分三路北伐,徐達、李文忠兩路深入漠北,敗績,未能一勞永逸解決草原問題;馮勝、傅友德部取甘肅。此戰規模勝於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30萬明軍平定雲南,前後作戰兩年之久。

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率20萬明軍北征納哈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15萬明軍出塞外千裏,取得捕魚兒海大捷。”

越說朱允熥的臉越黑,“我塌馬的,錢我是一份沒碰,這債我是一份沒少啊!”

越想越氣,朱允熥沉著臉問“還有嗎?”

夏元吉先是低頭默默想了半天,然後堅定地說“還有太上皇在位期間,國庫一沒錢了。他就大量發行寶鈔,大量印發寶鈔就造成寶鈔貶值。寶鈔貶值了,國庫的錢就不經花了。然後又大量發行寶鈔,寶鈔貶值就這樣惡性循環。”

“還有太上皇定下的稅收製度隻收實物稅,並且還定下了一年2700萬石的稅收標準。但是陛下您要知道的是“2700萬石”這個數字雖然看起來是統一的,但實際上是將麥子和大米兩種作物的重量加在一起產生的。

“2700萬石”是一個總額,有一部分是麥,一部分是米。但稻米和小麥的價格是不一樣的,而更據不同的年份收成,價格也會隨著變動。一般來說大米的價格高於小麥,在差價最大時一石米可以比一石麥貴上四成。

然而在國家收稅時,這兩種作物被視作相同價格,然後進行彙總計算。

不僅如此,田賦征收還牽涉其他作物,但那些不能和大米、小麥一樣直接用重量來加在一起彙總,所以規定要“折色”,也就是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