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1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1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3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8,"start_container_index":3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4},"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公冶長篇”重點教育人們如何做君子。孔子的思想學說中,認為君子必須要具備四種美好的品格:行為端正,對上忠誠,恩澤百姓,維護正義。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境界,是曆代讀書人嚴格要求自己的做人標準。
孔子說:“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美好的品德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君子們堅持不懈的追求。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人品自然也有高下之別。所以,人類社會中,永遠會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我們要向君子的目標努力,既樹立崇高的理想,又完善美好的人格;爭取做一個正直守信、執著好學的聖賢君子。
5.1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雖在縲絏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注釋
①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生卒年不詳②縲絏:音lexe。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裏借指牢獄。③子:古時無論兒、女均稱子。這裏指女兒。
譯文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他雖然被關在監獄裏,但那不是他的罪過。”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了。
名家注解
張居正注:“可見聖人之於婚嫁,不論門族,而惟其人;不拘形跡,而惟其行。非獨謹於婚姻,亦可謂明於知人者矣!”
解讀
本章講孔子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受冤坐牢的公冶長,可見,聖人嫁女看重的不是對方的錢財和地位,隻是以人品論婚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最重視的是人的內在品德修養。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並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不顧道義也要去攀龍附鳳。任何年代,做人都不能太勢利,看待事情對待他人,我們應該持一顆純正客觀的心,將一個人的內在修養視為最重要最基本的評判標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正義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不做惡事不落井下石,能夠相信別人,做到與人榮辱與共,這樣的人便是有道德的人。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值得我們尊重。
如今社會,很多人選擇結婚對象首先看重的不再是對方的人品如何,有房嗎?
有車嗎?漂亮嗎?有地位嗎?……這些成了擇偶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條件,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可悲。一個人可以沒有家財萬貫,可以沒有權勢地位,但是做人必須要有高尚的德行。英雄不論出身,真正有本事有前途的人必定重情重義,品德高尚。
5.2子謂南容①,“邦有道,不廢⑦;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①南容:姓南宮,名適,音ku。字子容。孔子的學生,通稱他為南容。②廢:
廢主,廢棄不任用。
譯文
孔子談到南容,說:“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做官不被廢棄;在國家政治黑暗時,能免於遭受刑罰。”於是就把侄女嫁了給他。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此以己之私心窺聖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內不足也。聖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況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當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則其年之長幼、時之先後皆不可知,惟以為避嫌,則大不可。避嫌之事,賢者且不為,況聖人乎?”
張居正注:“以兄女妻南容,皆擇賢而配,聖人致謹於婚配之禮如此。”
解讀
在太平盛世能施展抱負,世道黑暗時能明哲保身,這是為官處世的必備素質。
“有道則幹,無道則走”,南容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以保證侄女兒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能生活安定。
社會的變化發展總是瞬息萬變,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單憑個人誰都不能改變曆史,即便是聖賢之人也不例外。所以,學會進退自如,保全自身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時候,有才能有仁德的人能夠出人頭地,為百姓服務為社會做貢獻;國家政治黑暗、奸佞當道的時候,才德之人能夠明哲保身,不僅能保住自己的生命,還能保住做人的人格尊嚴。這樣的人進退自如,世道平順,能夠讓自己的才能不被埋沒;而亂世之中,又能夠及時抽身,做到安身立命。這種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
5.3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②,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⑧。”
注釋
①子賤:姓宓,音fu,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②若人:這個人,此人。
注釋
孔子談到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裏取得這樣好的品質呢?”
譯文
張居正注:“此可見自修之功固不可廢,而師友之益,又不可無也。然師友之益,不但學者為然,古之聖帝明王屈己下賢,虛心訪道,尊崇師保,而資其啟沃,慎擇左右,而責之箴規,無非欲嚴憚切磋,養成君德而已。古語說:‘師臣者帝,賓臣者王。’然則人君欲成其德者,當以好學親賢為急。”
解讀
孔子說子賤是個有品德的君子,但是如果魯國沒有君子,像子賤這樣的德行又是從哪裏學來的呢?其實這是在讚揚子賤具有見賢思齊、勤於實踐的優秀品質。此外,孔子這句話裏還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即魯國有很多仁義之人,他們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子賤接近這些人,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自己也成了賢德之人。這就從側麵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有賢德的人,才能時時激勵自己不斷向善,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父母盡力為子女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讓子女接觸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講,交朋友要注重對方是否有道德感有正義感,堅決不能與那種為非作夕為所欲為的人交往,以免受到他們的不良影響。親近君子,遠離小人,這是我們應該終生遵循的處世原則。
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
“瑚璉①也。”
注釋
①瑚璉:音hulan,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上麵鑲嵌著玉,華美而貴重。
這裏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
譯文
子貢問道:“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是一種器皿。”子貢說:“是什麼器皿呢?”孔子說:“是祭祀時才用的尊貴的瑚璉。”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責見孔子以君子許子賤,故以己為問,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器’,其亦器之貴者歟?”-張居正注:“賜,是子貢的名。器,是器皿。瑚璉,是宗廟中盛黍稷的器,以玉為之,夏時叫做瑚,商時叫作璉。然則子貢雖未能如君子之不器,其亦器之貴者矣。”
解讀
瑚璉是一種高貴的玉器,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隻有國家大典時才拿出來供於廟堂之上,平時都要珍藏起來保護好。所以,瑚璉這種莊嚴高潔的玉器就成了高貴的象征。子貢是個豪邁慷慨的人,他口齒伶俐,充滿智慧。孔子以瑚璉作比來評價他,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但是,瑚璉因為太高貴而隻有在祭祀時才拿出來用一下,又說明聖人認為子貢隻是一個專才,而非通才。也就是說,在聖人眼裏,子貢仍然沒有達到“君子不器”的程度,隻是僅僅擁有某一方麵的才幹而已。
精通一門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德才兼備,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麵則更加可貴。做學問貴在先通後專,而後由專轉通。這樣不斷深化自己所學的知識,循序漸進地擴展自己的視野,日積月累,必然會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通才。如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企業公司越來越需要具備全麵才能的人才。所以,我們現代人在學得某種生存技藝之外,應該多涉獵其他的不同領域。多跟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朋友交往,多聽聽各行各業的聲音,多了解一些其他行業的發展信息,使自己能對多個行業有大概的認識,並能做到靈活運用各種技能各種知識,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還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新知識,努力做一個樣樣精通的全才應該是我們現代人的目標和追求。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②,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⑧焉用佞?”
注釋
①佞:能言善辯,巧言之才。②口給:言詞不窮,嘴快話多。給:足。③不知其仁:指有口才的人有沒有仁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缺乏口才。”孔子說:“為什麼要有口才呢?
強詞奪理與人辯論,常常會遭到人痛恨。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否真的有仁德,哪裏用得上能言善辯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仲弓為人重厚簡默,而時人以佞為賢,故美其優於德,而病其短於才也。”又曰:“何用佞乎?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辯而無情實,徒多為人所憎惡爾。我雖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為賢,不足以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曉之。或疑仲弓之賢而夫子不許其仁,何也?曰:仁道至大,非全體而不息者,不足以當之。如顏子亞聖,猶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況仲弓雖賢,未及顏子,聖人固不得而輕許之也。”
張居正注:“由孔子此言觀之,可見學者當用力於仁,而不可不深戒夫佞矣。
然佞人不隻可憎,為害甚大,蓋其言足以變亂黑白,顛倒是非,或逞其私智,以紛更舊章。或巧為讒言,以中傷善類,人君若不知而誤聽之,未有不敗壞國家者。
故大舜疾饞說之殄行,孔子惡利口之覆邦,皆所以垂戒於萬世也。用人者可不以遠佞於九德之行。周文武克知灼見於三宅之心,這正是得知人之可信而後用之,所以能收得人之功。可見出仕者,固不可不自審其所長,而用人者尤不可不深考其所蘊也。”
解讀
冉雍是孔子的學生,他性格仁篤厚道,不善言辭,所以有人以他沒有口才來責難他,孔子對此很不高興。聖人認為,有沒有仁德跟有沒有口才沒有必然的聯係,有仁德的人不需要巧言巧語,而沒有仁德的人就算有好口才又有什麼用?仁德的修養關鍵在於躬行,而言語表達是次要的。
巧言善辯的人很可怕,這種人說話往往尖酸刻薄,嘴不饒人便也容易得罪人。
“氣死人不償命”,有時候語言給人的傷害比刀子還厲害,所以,用嘴巴去對抗別人,常常會遭到人們的厭惡憎恨。這樣的人哪裏還有什麼仁德修養可言?由此可見,人格修養的標準不在於說而在於行,一個踏踏實實的行動抵過萬句滔滔不絕的話語。誇誇其談,能言善辯,對於仁德的修養有百害而無一利,這隻能破壞自己誠懇忠厚的良好形象。
擁有好口才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但是要把它用到正道上。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做個安分守己、誌於修身的人。用優秀的口才為自己的人生加,分添彩,而不應用來數落別人傷害別人。
5.6子使漆雕開①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⑦。
注釋
①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又稱子若。孔子的學生,小孔子11歲,春秋魯國人。②說: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譯文
孔子讓他的學生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對孔子說:“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
孔子聽了很高興。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漆雕開已見大意,故夫子說之。”又曰:“古人見道分明,故其言如此。”
張居正注:“觀開此言足徵他所見者大、所期者遠,其一念求道之心必欲至於精微之極,而不以小成自安。故孔子聞而喜悅,蓋深嘉其篤誌於學,而將來成就有不可量也。求之於古,如伊尹樂道畎畝,便自任以天下之重。”
解讀
孔子一直秉持“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方針,他認為學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擁有了淵博的文化知識,就要去做官,以便為百姓服務、為國家做貢獻。所以,他經常鼓勵和推薦他的學生們去各地做官。當聖人讓學生漆雕開去做官時,漆雕開卻回答說他對做官還沒有把握,想繼續求學,晚點再去做官。孔子對這個剛正不阿,有自知之明的弟子很是欣賞。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漆雕開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認為自己對於做官還沒有十足的把握,他不像一般讀書人那樣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功名富貴。這一點是我們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我們說做人應該自信,這點不假。但是我們要明白自信是建立在自己擁有足夠的才能基礎之上的。很多人對自己認識不清楚,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德才兼備,以至盲目自信,直到受挫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根本沒有想象的那麼優秀。
現代人多數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尤其是聽到有升官發財的機會時,恨不得馬上一切都如願。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忽視了自身的真正能力,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貽笑大方的事,實在是後悔莫及。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斷改正缺點發揚優點,這樣的人才能不斷進步,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5.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孚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白:“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①桴:音fu。用來過河的木筏子。②從:跟隨、隨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實施,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人,就隻有子路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又說:“子路的勇猛超過了我,這就沒什麼可取的了。”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浮海之歎,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己。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用,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
張居正注:“蓋仲由勇於為義,是個臨難不避的人,故孔子許其從己。然這說話也隻是孔子自傷其不遇而假設之詞,非真有浮海之意也。子路聞之,以為夫子不許他人而獨許己,遂信以為實然,心中喜悅。蓋過於信人為急務哉!”
解讀
麵對當時文化衰落,世風日下的情況,孔子感歎說,如果仁道不能推行的話,他要乘著木桴出海,找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隱居來了此一生。並且聖人說,能夠跟從他的人恐怕隻有子路了。子路生性耿直好勇,剛強好戰,所以聖人一向喜歡他的坦誠率直,但是又因為他經常有暴躁粗魯的野蠻之態而批評他。子路聽了聖人的這番話很是開心,聖人見他手舞足蹈的樣子,當即給他潑了一頭冷水,說:子路的武功和勇氣都超過了我,但是他對於事情不懂得判斷仲裁,凡事太偏激太明斷了。可見聖人教育學生,既循循善誘、藹然可親又剛正弘毅、不徇私情。
世道清明,就借勢出力施展才華;世道昏暗,就一走了之明哲保身;這便是君子所為。得其時則行其道,仁道不能推行就轉身離開吧!既然無力去改變現實,就沒有必要跟任何人解釋,遠遠地離開這個政治衰敗的地方,找一個寧靜之所過著隱居生活了此一生好了。隻要還有高潔的思想,就有無限的希望,轉過身去,也許會發現另一片美麗的天空。
現代人麵對各種不公平的待遇,有的可能已心如死灰了,其實完全沒必要。
換個角度換個環境,隻要我們保持一顆純正不阿的心靈,生活就會在期望中繼續美好!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②也,不知其仁也。”“赤③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④,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①賦:兵賦,指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宰:家臣、總管。指大夫家的總管,一個城邑的長官也叫“宰”。③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於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④束帶立於朝:指穿著禮服立於朝廷,束帶,是束緊衣帶。
注釋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真的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兵役的事,但不知道他是否仁德。”盂武伯又問:“冉求怎麼樣呢?”孔子說:“冉求啊,在擁有千戶人家的城鎮裏,或者在有百輛兵車的封地裏,他可以做總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啊,穿上官服,立在朝廷之中,讓他接待賓客,和他們交談應對還可以。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德。”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路之於仁,蓋‘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無,故以‘不知’告之。”又注:“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為賦,《春秋傳》所謂‘悉索敝賦’是也。言子路之才,可見者如此,仁則不能知也。”
張居正注:“蓋仁之為言,必純乎天理,而無一私之雜,始終惟一,而無一息之間,才叫作仁。其心之純與不純,有非行事所可見,他人所能識者。故夫子於三子皆許其才,而未信其仁。蓋以發於外者易見,而蘊於心者難知也。有誌於求仁者,當省察於吾心獨知之地而後可。”
解讀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個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對他們的評價都以“仁”為標準。他說,子路可以管理軍事,冉求可以負責內政,公西赤可以主持外交,但是對於他們是否達到了“仁”的標準,聖人卻“王顧左右而言他”,回答說他不知道他們是否仁德。在孔子看來,這些弟子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於禮製、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說明,聖人把“仁”看作是最重要的品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在某一方麵都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但是評價這個人是否仁德,則需要天長日久的觀察。有才華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而有仁德的人為人處世則一定會盡其才能。所以,人無論具備多高的才能,沒有良好的德行也必定是個失敗者。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重要的不是我們有何等功名,而是我們是否擁有了良好的品德。在這個講求實際的年代裏,人們事事以功利為準則,但是真正能夠讓我們立足社會的卻是擁有良好的品德,所以,我們要努力不懈地修養自己的德行。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②,賜也聞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與④女弗如也。”
注釋
①愈:勝過、超過。指更好、更強。②十:指數的全體,舊注雲:“一,數之數;十,數之終。”③二:舊注雲:“二者,一之對也。”④與:讚同、同意的意思。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誰更好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我聽到一件事隻能推知二件。”孔子說:“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話,是不如顏回啊!”
名家注解
朱熹注:“顏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無所不悅,告往知來’,是其驗矣。”
張居正注:“然這弗如之一念不但是學者上進的機栝,若使為人君者能以古之帝王為法,而自視以為不如,必欲仰慕思齊而後已,則其進於聖帝明王也不難矣!”
解讀
子貢和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顏回勤於學習,而且能夠獨立思考,凡事都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彙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讚揚並且十分喜愛。子貢是一個什麼都講的人,所以聖人在他麵前說話也比較隨便。一天,聖人讓子貢與顏回做對比,問他們兩個誰更聰明誰更強,子貢很謙虛地說自己比不上顏回。子貢認為顏回學習刻苦,懂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常常是事半功倍;而自己卻隻能是老師講了一步,他隻能知道兩步而已。由此可見,子貢是一個很坦誠也很謙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