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次指示打海南,葉劍英、鄧華提出了分批偷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方案。薛嶽說:“海南島‘固若金湯’,鹿死誰手,出水才知兩腿泥。”
廣西戰役一結束,林彪就把目光盯在海南島上。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涉足新的領域,是一種永遠的誘惑。再說,軍委交給四野解放華中南,留下海南島,感覺總不是那麼舒服,任務沒有完成嘛。最重要的是,素來爭強好勝的林彪,知道三野10兵團在金門島失利後,漂亮地拿下海南,就成了一個無法抗拒的誘惑。
12月6日,林彪和四野其他首長研究了半日,向中央軍委上報了解放海南島的計劃:以40、43兩個軍,配屬加農炮、高射炮各一個團與工兵一部,共十萬人,組織渡海作戰兵團,由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統一指揮,準備解放海南島。
12月18日,此報告在毛澤東麵前躺了四個多小時。毛澤東一支接一支地抽煙,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筆,都放下了。
毛澤東並不是在考慮解放不解放海南島,批不批準這個計劃,而是在考慮怎樣才能一舉取得成功。
一個半月前,毛澤東曾為七千多官兵的死灑下一片英雄淚。
10月24日,三野10兵團準備乘敵增援部隊尚未到達之際,以七個團的兵力攻擊大金門島。由於準備匆忙,頭批三個團起渡後,即出現組織紊亂、通信聯絡不暢情況,又無人在一線統一指揮,25日晨登陸後,三個團隻好自行突破。登陸後各部建製混亂,三個團無統一指揮,每個團自身上傳下達也不暢通,灘頭陣地未及鞏固,即向縱深發展,戰力組織不起。
船隻在三個團登陸後,又無及時返航運第二梯隊增援,恰逢落潮,船隻擱淺灘頭,遭敵轟炸後,全部毀壞。戰至27日,島上部隊與大陸失去聯係。28日下午,10兵團九千餘人大都壯烈犧牲。
消息傳到北京,毛澤東不由得潸然淚下。
如今林彪、鄧子恢又要打海南島了,毛澤東不由得三思起來。
到了傍晚,毛澤東批準了這個計劃,又另電林彪、鄧子恢:
“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和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依靠後援。第三野戰軍一部於占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三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
林彪、鄧子恢接到這一指示,深感解放海南島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倉促上陣,必將招致大敗。
以後二十多天,15兵團都在做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
這期間,蔣介石指示海南島的軍隊,以大島作為海、空基地,不斷從空中、海上向大陸進行襲擾。兩廣南部仍處十分混亂局麵,土地改革無法進行,更談不上恢複建設。
毛澤東對此事十分焦慮,看來不把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奪過來,兩廣南部將無寧日。要是等敵人在那裏經營幾年,再攻恐怕更不容易了。
元月10日,毛澤東又一次致電林彪、鄧子恢,“爭取於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並指出,“海南島與金門島情況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力較差,隻要一次運兩萬人登陸,又有軍級指揮機關隨同登陸,就能建立立足點,以待後續部隊的續進。”為了提醒四野注意吸取金門島戰鬥指揮紊亂的教訓,又強調,“要15兵團與馮白駒建立直接電台聯係,並令馮白駒受鄧、賴、洪指揮。”
1950年2月上旬,華南分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劍英主持召開了有渡海兵團首長、兩個軍和瓊崖縱隊首長參加的廣州會議,詳細分析討論了敵我雙方形勢,取得解決海南島問題的一致意見。
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呈橢圓形,麵積有五萬八千平方公裏,人口有三百萬,海岸線長達一千二百公裏,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海峽最窄處三十六公裏,最寬處為五十公裏。
全島為山地地形,中部凸出,有五指山為主幹向四方綿延的山與丘嶺,那裏叢林密布,居民稀少,不適於大兵團作戰。
島四周有十數個天然良港,大都可停泊軍艦炮艇。
島上守敵兵力約為十萬,薛嶽為防衛總司令。計有陸軍五個軍十七個師七十三個團以及特種部隊一部;海軍第三艦隊全部,艦艇五十餘艘;空軍第一、三、五、二十等四個大隊,計有驅殲機、轟炸機三十五架,運輸機七架,以海口、三亞兩機場為基地。
這十萬部隊多係地方武裝,正規部隊也多是大陸逃去的殘餘部隊整編而成,其戰鬥力不強可以想見。元月中旬,敵把所有陸軍編為四路軍,以32軍主編為第一路軍,負責島東北部從木蘭頭到島石港三百四十公裏地段防務,32軍軍長李玉堂兼一路軍司令;以62軍教導隊、暫13師、瓊北要塞縱隊編為第二路軍,擔任東起木蘭頭,西至林詩港一百五十八公裏地段的北區防禦,即海峽敵防區正麵,62軍軍長李鐵軍任司令;以64軍、4軍組成第三路軍,擔任北起林詩港,南至臨頭港三百六十九公裏地段的西區防禦,64軍軍長容有略為司令;以63軍主編為第四路軍,陳驥任司令,擔任東起烏石港,西至臨頭港三百零三公裏地段南區防禦。敵海、空軍全部置於島北部瓊州海峽地區。
敵作戰方針是:對外以海、空軍封鎖海麵,破壞我進攻準備,加固島上重點工事與障礙物;對內則以陸軍為主對我瓊縱進行清剿,迫瓊縱遠離海岸,使之與大陸我軍隔絕,無法策應我主力登陸作戰。
參加會議的我四野高級將領認為,從戰略上說,這種作戰方針屬消極挨打架勢,從戰術上來說又很積極,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靈活。但由於海岸線太長,敵兵力不足,不得不將兵力一線擺開,有廣度,而沒有縱深度。便是在正麵,一個步兵團也要守十三公裏寬。何況這些團兵員不足,加之沒有二梯隊增援,就形成了粗看處處設防,而實際是處處防不勝防的格局。
我島上又有上萬人的瓊崖縱隊,敵人也不得不防,這又分去了敵人一部分兵力。
因此,一次以一個軍登陸,就不大合適。一是無法解決船隻問題,二是無法對付敵海、空軍的擾亂。采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辦法,先加強島上力量,然後這股力量策應主力強行登陸。
此報告報四野前委,前委立即同意並報中央軍委。
毛澤東複電指出,“如此種辦法有效,即可提早解放海南島。”
接下去便是如何打的問題了,因為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就緒。船隻已搜集到了二千多艘,水手也培訓了六千餘名,對敵人的部署也早摸透了。
●渡海兵團兩次偷渡成功。薛嶽大為惱火,罵道:“一千人上島,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簡直是飯桶!”命令空軍:“明天一早就去大陸,給我轟!轟……”兩個連陷入重圍,全軍覆沒。
40軍和43軍大規模的搜集船隻和大規模的海上練兵,使我無法做到對敵隱藏我作戰意圖。
守敵一見這陣勢,即采取了緊急措施。2月初,開始禁止船隻出入,斷絕交通。2月中旬,又集中五個師的兵力圍剿瓊崖縱隊,同時又以海、空軍向大陸沿海廣泛襲擾,破壞我戰役準備。
如果等敵人把瓊崖縱隊消滅了,或者是打散了,島上就沒有這股有力的策應。
3月5日19時,40軍118師352團一個加強營七百餘人,乘風船十三隻,由燈樓角起渡,經19個小時,渡過三百五十華裏航程,於6日下午兩點在海南島西北部超頭市、白馬井間勝利登陸。在灘頭擊潰敵人兩個連後與瓊崖縱隊接應部隊勝利會師。等敵人大部趕到出事地點,隻見十幾具屍體橫在灘頭,哪裏有共軍的影子。一看灘上腳印,便知道從此島上又多了一個營的共軍。往海麵上看,隻見十幾個桅杆還在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