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臉上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忍不住評價道:“三軍團今年走了背運,事事不順。開頭啃贛州,啃了三十三天,啃個大傷元氣。我軍團到漳州開洋葷,他們跑到贛江西和敵人打圈子玩。水口戰役,好歹我們趕上個尾巴,他們趕到,連支好點的槍都沒有撿的了。我們兩個軍兩天獨吞敵人半個師,他們三個師啃宜黃啃了一天又硌了牙,我真替彭總不平哩。”
聶榮臻第一次聽到少年老成的林彪一次講這麼多話,有點奇怪,湊過來說:“彭總很能打仗,這幾回都是情報上出了問題。”
林彪言猶未盡,接著說:“士兵們眼亮,早就說隻要一跟‘毛大帥’,定能打勝仗。早兩年我還不太信……”
聶榮臻問道:“你是不是說井岡山分兵?”
林彪道:“具體我也不太清楚。不過那一次怪不得毛委員,他的計倒是‘圍魏救趙’,隻是四軍自身難保,去圍誰去。要說錯,也是小錯,判斷上出點問題。”掏出懷表一看道:“聶政委,彭總送來的肉,咱們還是別客氣吃吧。”
聶榮臻皺皺眉頭,似乎覺得林彪這種小聰明有點讓人膩,淡淡笑道:“我當然也想吃,多吃,可這回你我插不上手呀。”
林彪說:“我還怕你不想吃哩。你看彭總這布置,隻是讓咱們堵截。你我不插手,還要好好幫助彭總打好這一仗。三軍團首攻不得手,敵人就起了要跑的心。他幾千人要跑,攔也攔不住,這個宜黃城不比樂安城,不好聚殲。我意讓三軍、四軍各留一個師在外圍,等著攆跑出來的兔子。你看呢?”
聶榮臻道:“攻城確實也用不著兩個軍團。就怕彭總手大,把籠中兔一把捉幹淨了。”
林彪怪怪地一笑,沒再糾纏這個問題,突然叫過來一個參謀道:“你去三十一師,告訴他們,今晚總攻,不惜一切代價,要最先攻進北門。占了這個頭功,缺槍我盡他挑,缺人我盡他選。如果讓人家占了先,再打仗,我就讓他們看。”
聶榮臻覺得這話不太入耳,卻也沒說什麼。
20日21時紅軍再次向宜黃發起總攻。激戰兩小時,紅一軍團三十一師率先攻破北城門,緊接著,三軍團的三個師相繼攻破另外三個城門。經過一夜激戰,紅一方麵軍攻占宜黃城,擊潰全部守敵,俘敵近千名,繳槍千餘支,守敵一部棄城北逃。紅一軍團兩個師追趕一天,於龍骨渡將逃敵聚殲一部,俘敵千餘人,繳槍千餘支。
統算戰果,紅一軍團又一次大大超過了三軍團。
受樂安、宜黃兩役影響,附近守敵紛紛收縮集結。蘇區地方部隊又乘機攻占了寧化、南豐兩座縣城。
毛澤東力主的北征又以全勝告一段落。周恩來在給中央局和臨時中央的報告中寫道:此役全殲敵二十七師,俘敵逾五千,7日內連克四座縣城,“不僅江西全部敵人被調動”,而且“直接援助了鄂豫皖與湘鄂西”紅軍的反“圍剿”作戰。
實踐再次驗證了毛澤東的正確。
3
自南雄、水口戰役後,毛澤東兩次改變紅軍的行動方向,終取得樂安、宜黃大捷。這時候,紅一方麵軍如何行動的問題又出來了。
照出兵樂安、宜黃的訓令,攻占這兩地後,應西去取吉安,這才是符合中央精神的行動。事實上,紅一方麵軍沒有向西,而是向東出發了,這一次是去攻南城。
毛澤東覺得攻下樂安、宜黃後,實現自己連通贛東北蘇區設想的條件已經存在,他當然要試一試。
8月26日,紅一方麵軍主力進抵南城近郊,大竹山附近。傍晚,各路消息彙總在方麵軍總部,稍一綜合,便知道了南城的防禦情況:這裏已集結毛炳文、許克祥、李雲傑等師的十七個團!按國民黨軍一師四團的編製推算,南城守敵竟有四又四分之一個師,總兵力達四萬餘。該城內外都有險要,工事又堅,易守難攻,以紅軍不足六萬主力,攻下它簡直不可能。
周恩來:怎麼辦?
毛澤東:既來之,則安之。城是不能打了,一打就是個消耗戰。我們作為弱旅,一定要保持絕對的戰略機動性。我看先把部隊撤至南城至南豐、南城至宜黃兩線,發動群眾並籌款,養精蓄銳,等西來增援的陳誠、吳奇偉等敵進至合適地點,我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周恩來於次日將此情況上報中央局。
毛澤東的這個建議,顯然偏離了臨時中央的進攻路線。任弼時、項英、顧作霖、鄧發對這種方針性的變化十分敏感。28日,中央局電示前線:我軍主力不宜在南豐、南城、宜黃間久呆,應繞至樂安、宜黃一帶,從敵軍的左側背給以各個擊破。
這顯然是不切戰場實際的主張。敵軍正在東進,繞到敵後談何容易,弄不好就被敵人夾擊了。前方首腦對中央局的電示看法不一,隻好開最高軍事會議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服從中央局,按組織原則辦。
紅一方麵軍主力這一移動,讓陳誠大喜。他急令第九十師吳奇偉部四個團速進店前,又電示由南城動出的兩個師尾紅軍而動,親率兩個師向永興橋包抄,企圖形成對紅軍包圍之勢。實踐再次證明毛澤東的建議是正確的。
8月31日上午,毛澤東說話了:“我軍已經喪失了戰略主動,西麵敵軍已占領宜黃,東麵敵軍又像個尾巴一樣甩不掉。如執行中央局決定再向西去,必遭敵夾擊。如今我們已經進退兩難了。你們說該怎麼辦?”
周恩來、朱德、王稼祥默默地相互看看,沒有表態。
毛澤東有點生氣了,“那麼,能不能讓我獨斷一次?反正我這頭上已長滿了刺,再多一兩根無妨。虱子多了不癢嘛。我在永興橋進不得、退不得,也等不得。眼下隻有一種可能:攻擊店前吳奇偉師,然後南下。”
周恩來想了一會兒說道:“我同意。”
9月1日,紅一軍團突向店前,逼退了吳奇偉師。毛澤東提議由他帶先頭部隊南下,周恩來等眼見也隻有這一條路好走,隻好由他去了。
毛澤東當了“領頭羊”。9月2日,他電告周恩來等:敵主力似在黃陂、五都之線,分兩路夾河南下,有到東陂、朱坊之線可能,我方麵軍明日應集結新豐市、帶源、怡村一帶,準備打擊此敵。周恩來、朱德忙帶大部隊南下新豐市。到了新豐市一線,毛澤東的電報又到了:敵現到東陂、東港、神岡三點,似有南進可能。方麵軍應集結東韶、吳村、洛口之線,堅決打擊南進之敵,但我軍現在疲勞,應有兩天以上休息。9月5日,紅一方麵軍便到了寧都的東韶、洛口一帶集中完畢。戰局決定了這一變化。
紅一方麵軍終於被毛澤東帶出了危險的區域。周恩來當日致電蘇區中央局:目前戰役將在東韶、水口、洛口一帶,我決集最大力量決戰。
中央局大不以為然。中央的方針是進攻、進攻、再進攻,你們倒好,帶幾萬人出去,說是要占中心城市的,征戰一個月,又回到家門口來了。這肯定是毛澤東又搞什麼誘敵深入!恩來這人到底是怎麼了?連一點原則性都沒有,讓毛澤東牽著鼻子轉。在寧都與敵決戰,這與中央的方針相距太遠了!向西取永豐,再下吉安,威逼南昌,這才是正確道路。如今張國燾、賀龍正在與敵苦戰,你們不去進攻敵人,反倒把敵人引到家門口,像什麼話!
9月7日,任弼時等電告周恩來:這次北上,雖然表示其行動迅速秘密的進步,但不迅速向西求得在宜黃以西打擊陳誠、吳奇偉則是缺點,你們撤退青塘待敵來攻是不正確的決定,因為這樣示弱必造成敵人更積極地向蘇區中心地區前進,使之受敵摧殘,這給群眾以十二分不好的影響。你們應“首先襲取永豐,將敵向西調動,給以各個擊破為最有利的形勢”。
毛澤東看完電報,背過身抽煙。朱德踱著步一言不發。
王稼祥衝動地說:“難道我們帶著的是百萬大軍?一個月來,我們已經疲憊不堪了,就是兵力充足,也無法去襲永豐。”
毛澤東道:“敵人也是人,也需要吃飯休息。我有幾萬人以逸待勞,陳誠不做充分準備也不敢貿然來攻。三次反‘圍剿’,蘇區群眾全力配合,怎麼現在會有不好影響,而且還是十二分!二十二軍和十二軍不是已經在活動了嗎?有他們在敵後,如敵不投入大兵力,我敢保證蘇區大部將平安無事。”
周恩來搖搖頭道:“他們不了解情況,才說了這種異想天開的話。我給他們去個電報,陳述我們的觀點,我們休息一周是十分必要的。”
此後的十天裏,後方中央局沒再為紅一方麵軍的行動問題作出什麼指示,似乎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
就在這些天裏,鄂豫皖蘇區出了大事。
9月中旬,紅四方麵軍已麵臨不得不退出原根據地的困境。張國燾致電中央,報告了四方麵軍的轉戰情況,要求臨時中央動員各鄰近蘇區軍民策應。臨時中央把張國燾的電報轉給了周恩來、毛澤東、朱德和王稼祥。
紅四方麵軍正是顧慮蘇區被侵,分兵去堵,分散兵力與敵持久硬打,才招致失利的,這恰恰從另一麵證明了毛澤東主張的正確。
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經過商量後,給中央連發了兩份電報,希望能改變四方麵軍的戰略方針。
第一份電報指出:“我們建議,紅四方麵軍目前應采取相當的誘敵深入到有群眾工作基礎的、地形便利於我們的地方,掩蔽我主力目標,嚴格地執行群眾的堅壁清野,運用廣大的遊擊隊,實行四麵八方之擾敵、截敵與斷絕交通等等動作,以疲勞與分散敵人力量,而不宜死守某一點,以便利敵之分進合擊。這樣在運動中選擇敵人薄弱部分,猛烈打擊與消滅敵人一點後,迅速轉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機動,求得各個擊破敵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圍剿’。”
第二份電報指出:“紅四方麵軍一月餘激戰三次,僅擊敗敵人,未能消滅敵人一路”,“這在戰略上仍沒抓緊目前國內戰爭的環境,紅軍尚須力求避免過大的犧牲,須爭取便利於消滅敵人一部,以各個擊破敵人。在一次激戰後,須力爭相當時間的休息與補充,以免過度的疲勞而影響和減弱紅軍戰鬥力。敵急追亦宜以遊擊戰術去疲勞與擾亂他,以爭取便於消滅他的有利條件。若機械地固守一地,求戰太急,反足以招致自己損失大、敵人不能消滅的不利條件,敵人再進向所固守的地區,仍要失去。”“我們喚起你們注意這一戰略的運用,要努力爭取消滅一麵敵人的勝利,以達到各個擊破敵人粉碎敵‘圍剿’的目的。”
電文裏所體現出的人民戰爭的思想框架,正是日後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發展壯大並最終徹底戰勝敵人的根本保證。假設一下,如果臨時中央從此走上人民戰爭思想的軌道,曆史注定會成為另外的樣子,最起碼也能為共產黨保住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不會很快失去。
令人十二萬分遺憾的是,這種正確主張不但沒被臨時中央采納,反倒引出了毛澤東政治生涯中的一次最大的跌落。
9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電報中央局:“出擊必須有把握的勝利與消滅敵人一部,以便各個擊破敵人,才是正確策略,否則急於求戰而遭不利,將造成更嚴重錯誤。”“我們認為在現在不利於馬上作戰的條件下,應以奪取南豐、赤化南豐河兩岸尤其南豐至樂安一片地區,促起敵情變化,準備在運動戰中打擊與消滅目前主要敵人為目前行動方針。”“這一布置雖不是立即出擊敵人,但仍是積極進攻的策略,因為這片地區之赤化與逼近這幾個城市,必能變換敵情,並給紅軍以有利的群眾條件,消滅敵人與取得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