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60225311752]}],"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夢溪筆談》reference_book_ids":[68411552004099307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風水羅盤與住宅方位
第一節 風水羅盤發展小史
風水羅盤,又有經盤、羅經盤、子午盤、針盤等多種名稱,是風水師們從事堪輿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原理是利用磁針的磁極性來指示方向,在磁針的四周置有方位盤,就可以利用指南針判定方位了。在方位盤上按照一定規律和風水學原理排列上有意義的字詞,就使得方位盤有了占卜的意義和作用。風水羅盤就是這樣一種用於占卜建築朝向、方位的風水工具。
從古代簡易的羅盤,發展至今日的複雜多樣的羅盤,經曆了幾千年的曆史,期間的許多真相已不得而知,在這裏隻能從考古出土的和現有的實物,以及文獻資料的記載去尋求一點斑駁的痕跡。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磁針的指南特性,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一種叫做“司南”的占卜用羅盤。《韓非子-有度篇》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至東漢時王充在《論衡-是應篇》更詳細地說道:“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杓是以磁石仿北鬥星而磨製成的匙狀磁體,柢是匙柄,地是占卜盤的地盤。據考證複原的司南,地盤已有八卦、天幹地支和二十八宿的內容。
這裏已經有了後世羅盤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指極磁體與方位盤,可見司南是一種具有占卜性質的磁性指南儀器,也可以說司南是風水羅盤的早期形式。
漢代的風水羅盤稱為“式盤”,大多是用於六壬和奇門遁甲之術的六壬盤和太乙九宮占盤。從現已出土的六壬盤看,是由上下兩盤疊合而成。下盤為方形,象征地,稱為地盤;上盤為圓形,象征天,稱為天盤,天盤可依中軸旋轉。這種式盤中無指南磁針,隻是以時間和方位的關係以及天地盤的關係占卜吉凶。在天盤上麵,中部往往畫北鬥星,周列十二神和二十八宿。十二神即征明、天魁、從魁、傳送、勝先、小吉、太一、天罡、太衝、功曹、大吉、神後。有的式盤上以數字代表十二神,又稱十二月將。地盤上麵往往分層寫有八天幹、天地人鬼四維或八卦、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等,個別的還有三十六禽。
六壬盤在古代被廣泛用於社會生活各方麵的時辰和方位的吉凶占驗,其用法是固定地盤,白天子在北,夜晚子在南,然後轉天盤,校驗所推之日上盤的神將與下盤幹支的關係,並以六十甲子中的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為六壬,推衍出六壬式中的四課和三傳,最後以此判定占日或占方的吉凶。
中國早期的方位盤呈方形,為了排列方便和容易識別,後期多呈圓形。中國羅盤的基本方位盤是二十四分位的盤麵,一個圓周為360度,每15度折成一個方位,這樣羅盤便有了二十四個方位。二十四個方位是用後天八卦的四個維卦(乾、坤、巽、艮)八個天幹(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的。
在東漢、六朝時占卜用的二十四分位的六壬盤已有出土實物,而維辰記時的製度在魏晉南北朝的天象記錄中是常用的。早期的風水學著作,如唐代楊益的《青囊奧語》、《天玉經》,卜則巍的《雪心賦》均有關於羅盤的記載。
如《天玉經》說:“先天盤上十二支,後天加上幹和維,八幹四維輔支位,子母公孫同此推。”《青囊奧語》中有許多羅盤的使用方法說明,但語言較隱晦,不易理解。從唐代出土的天文銅鏡拓片內容,可推測此時的羅盤已有了較多的內容與層數。湖南出土的一枚唐代天文銅鏡,鑄造工藝十分精致,自中心鏡鈕外計有五層,第一層為四靈獸(四象),第二層為十二生肖,第三層為後天八卦,第四層為二十八宿,第五層為字銘。
宋代經濟繁榮,海上文明大展,風水羅盤有了較大發展。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這段文字對磁針羅盤作了清晰的描述。它解說了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定法、縷懸法四種指南針裝置方法,還清楚地說明了磁偏角。文中所述的指南、指北兩種針,係用磁石兩個不同極來摩擦所致。《事林廣記》、《武經總要》、《神仙幻術》還記有指南魚和指南龜兩種指南針裝置。
公元12世紀初朱或的《萍州可談》和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經》中都說到了航海用的指南針,這說明宋代指南針的使用已經很普遍。南宋曾三異在《因話錄》中寫道:“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間縫針……天地南北之天,當用子午,或謂江南地偏,難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參之。”
上文中“地螺”也就是羅盤,從正針、縫針等討論看,宋時的羅盤已有正針、中針和縫針的用法,可見此時的羅盤較早期羅盤有了較大的變化。賴文俊的《天星篇》、《催官評龍篇》等對方位的應用解說也說明了羅盤的這種變化。
至明清時,羅盤又添加了許多新層次,已成為風水流傳的有《羅經頂門針》、《欽定協紀辨方》等著述,而《欽定羅經透解》和《欽定羅經解定》均對羅盤作了分層講解。由於明代以後命理學和日家與風水揉為一體,使風水學變得複雜起來,此時羅盤也已發展為多層而細密的分度,一般少則幾層,多則幾十層,十分繁雜。
風水先生既可以其“乘氣、立向、消砂、納水”觀天,又可“測山川生成之純駁,以辨其地之貴賤大小”來相地,還可“推算吉日良辰,依時而行”。正如《羅經解定》所說:“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稱淵微浩大之理莫不畢具其中也”。
總之,與風水學早期的較多科學成分的擇宅術,發展為後期科學與玄學混雜的風水術曆史相一致,羅盤也由早期以簡單的辨方乘氣羅盤,而發展為繁雜的帶有玄學命理的風水羅盤。
第二節 風水羅盤的種類
由於風水羅盤有著相當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其發展由簡至繁,有多種款式。又由於風水派別和風水大師不同,羅盤也有不同的種類。就種類來講,明清以後有三合盤、三元盤和綜合盤三種。
同一種類的羅盤因尺寸大小的不同,所容納的圈層內容會有所不同。不同流派和產地也會有差異,如同樣是三合盤,安徽產的“徽盤”和福建產的“建盤”就有所不同,而香港和台灣所產的三合盤又不同於內地所產羅盤。
就產地來說就有安徽休寧、廣東興寧、江西贛州、福建漳州、浙江杭州、浙江溫州,近代以來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日本也生產堪輿用羅盤。
安徽休寧萬安橋羅經作坊曆史悠久,據調查,休寧萬安古鎮曾有方秀水、吳魯衡、江仰溪三家製作羅經盤的祖傳作坊。清初以汪製羅盤最具名氣。各姓均以楊筠鬆、蔣大鴻式的風水羅盤為主業,其製作技術及使用原料仍保持著清康熙、乾隆以來的風格。
後來,方、汪兩家相繼歇業。現在吳家的“吳魯衡羅經店”仍然傳承著製作工藝和風範,繼續生產吳家“徽盤”。吳魯衡生於康熙年間,自幼心靈手巧,尋師研修學問,習製經盤並精通工藝。大約於雍正年間在萬安橋古鎮開創“吳魯衡羅經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吳魯衡去世,其後人秉承祖業,繼續製作“吳魯衡羅經”,並兼製“洋式日晷”及“節氣日晷”等,其產品行銷中國城鄉,甚至遠傳至日本、朝鮮、南洋諸國及歐、美各地。所製羅經,享譽海內外。1915年,“徽盤”獲民國北洋政府農商部頒發的1093號獎憑,同年被選送美國費城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並獲得金質獎章。
近代以來,台灣和香港生產的機製銅麵羅盤質量和精度均較高,較著名的商號有通勝、翰輝、東定等。
下麵就羅盤的三種類型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三合盤:
三合盤的主要特征是由三層二十四方位組成,即有地盤正針、人盤中針和天盤縫針三環,其結合其他層環的內容使用,以定向、消砂、納水等。三合盤又稱楊公盤,據李定信先生研究,這是因為楊筠鬆在晚年時期為便於消砂、納水,依據日景方位一幹維輔二地支,改為一千維輔一地支的雙山時加上了天盤縫針和七十二龍等層環,對風水羅盤進行了一次改造之故。
三元盤:
三元盤的主要特征是有易卦六十四卦圈層,一般隻有一層二十四方位,即地盤正針,其可用元運推其方位之吉凶。三元盤又稱蔣盤或易盤,據說易卦層是由明末清初的風水大師蔣大鴻創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