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1 / 2)

血型的起源與發展

血型的概念源自醫學。血型被發現是依賴於醫學的進步,尤其是手術的興起。人們發現輸血可以挽救生命,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有的人輸血能夠存活,有的人輸血反而加速了死亡。因此人民開始注意到雖然同是血液,但也存在著差別。

具體的血型確定是在二十世紀初。1901年,卡爾·蘭德施泰,奧地利威恩大學的一名年輕助手,讀到一篇關於血球的論文後(英國病理學者謝塔克在倫敦病理學會上做的題為《肺炎患者的血球和血清混合後的血球凝聚》的論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在實驗室中做了一個看似重複卻意義重大的實驗——將從22人身上抽取血液分離出血球與血清分別進行排列組合。在實驗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些血液之間會產生凝血塊(輸血過程中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而有些卻不會。並且這種凝集現象不是由於病症引起的,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於是他對實驗的數據進行整理,把這22人歸類為A、B、C三類血型,C型即我們現在所稱的O型。第二年,卡爾·蘭德施泰的兩位同事——泰卡斯特和斯塔利在他的研究基礎上發現了AB型,到此形成了完整的血型係統。

由於血型最開始的研究出現在醫學範疇,所以人文血型的研究一直處於不被重視的階段,直到上個世紀,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血型在人文領域的影響。其中比較早進行研究的是日本人,但因為環境等條件的製約,他的研究結果無法被科學的論證,所以沒有得到廣泛的認識和重視。

後來,日本一些研究人員開始了對血型和性格之間的關係研究,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也使血型的概念蔓延到學術界,讓很多人對血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為此著迷。

日本血型理論研究家把血型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性格,他們把眼光拋向了社會:研究血型與國家、民族等諸多領域的關係,一些研究數據對後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逐漸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歸結為本身血型邏輯,這個觀點不斷地被實驗和論證,使血型的概念更加融入到社會生活。

自此,血型開始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它既可以運用到國際關係的領域,也可以運用到婚姻和家庭,血型分析可以在各種領域被適用,其理論隨著實踐的不斷前進,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和研究將向著科學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血型與性格,你相信嗎

血型與性格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在亞洲,尤其是在日本和韓國,“血型性格論”深入民心,人們經常拿血型來衡量工作和戀愛。但是不少嚴肅的日本心理學家研究過血型和性格的關係,發現沒有關聯,或者有微弱的關聯,後者被認為是因為受試者由於受血型影響導致的自我實現:由於相信自己所屬的血型應該有什麼樣的性格,不知不覺地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