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家是消極,於世無益嗎
有雲:“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指出離“煩惱之家”。此紹隆佛種,承擔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大誌大願者,難以過淡泊無爭的生活。
在《雜阿含經》裏,有一則佛陀與老農夫的對話,佛陀認為出家人是以“信心為種子,苦行是時雨,智慧為犁軛”,以一切眾生的心地為田,努力教化利眾,亦如農夫的耕耘。所以佛陀又說:“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因此,出家弘法是積極地從事眾生心田的深耕,對於社會人心的淨化,大有助益。
佛光山是個菩薩道場,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舉凡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都積極參與。“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是現代僧伽所努力扮演的角色。
二、大家都出家,會導致亡國滅種嗎
目前世界人口約有五十幾億之多,佛教徒約占全世界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領先於其他宗教。但真正發菩提心出家,努力於弘法利眾者,千百人不得其一。所以“大家都出家”,不容易成為事實。
另外,在緣起的世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法界萬象都由因緣和合而生,宇宙萬物——花草樹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鳥獸蟲魚、人類等有情眾生,自有其生滅循環之道。並無全世界隻有花,或全世界隻有草,乃至全世界隻有男人,或全世界隻有女人的現象。因此,“大家都是出家人”的事實,也不容易出現。比方說:全部都去當兵,全部是教師,全部是商人,全部是工人,全部是男人,全部是女人,世間是各有因緣,不會是全部的。
再者,人人都出家,表示人人都具有出世善根,了知五欲生活的過患,樂求於佛道,開發菩提自性,人人成就圓滿的佛果,乃是曠劫難遭難遇之事,值得普天同慶,並無亡國滅種之事需要憂慮,果真人人都能出家,不止不會滅種,而是人人深植菩提道種,佛國不就實現了嗎?
三、出家是不孝順父母嗎
“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下等的孝,對於父母親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供養無缺;其次,進一步使父母親身心愉悅,無所掛礙和憂慮,且能光宗耀祖;最上等的是接引父母親學佛,使親人得度,可謂至孝。
克盡孝道,要注意到下列三點:
1.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2.孝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麵的。
3.孝必須能全麵的,而不是局部的。
在中國,“孝”比較容易,“順”比較困難。因為中國許多為人父母者,承襲久遠以來“養兒防老”的觀念,將兒女視為財產的一部分。乃至兒女的學習方向、就讀科係、嫁娶對象等,都須順從父母的選擇。時代在變動,父母與兒女間,應有新的,較開放、開明的互動關係,這也是進步的一個要點。
佛教是個提倡孝道的宗教,佛陀曾經親自為父王擔棺,又至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目犍連曾至地獄救拔母親倒懸之苦,舍利弗示寂前,特地回到家鄉,為母親說法。中國曆代高僧也有許多感人的孝親事跡:隋朝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遊各地,隨緣度眾;唐朝陳蒲鞋,以織鞋所得,躬奉老母;齊朝道紀法師“母必親供”[1];後周道丕法師“誠感父骨”[2]。中國佛寺也有奉養父母之例。
出家者,為度一切眾生,對於生命來處的父母親,自然更加感念恩德。所以佛光山將七月定為孝道月,提倡為人子女的孝親之道。又《梵網經》雲:“孝名為戒,亦名製止。”除了對父母親盡孝之外,能夠持戒不犯他人,更是將孝道擴大於一切有情眾生。
四、為僧之道,必須在深山隱遁修行嗎
自從佛陀在伽耶山菩提樹下證悟之後,不久便在恒河流域展開教化工作,足跡遍及十六大國,例如竹林精舍便建在王舍城中,祇樹給孤獨園也距離憍薩羅國都城不遠。“佛教”之意,亦指以佛法教化眾生。凡有眾生之處,都需要佛光的普照與法雨的滋潤,無論深山或是都會,都需要大善知識的弘法布教。
佛教傳承至今日,獨善其身者,歡喜走向山林;菩薩發心者,樂於走向群眾。人間佛教的“菩薩僧伽”,積極參與淨化人心、道德重整的工作。許多都市道場成為現代人精神依止的處所;寺院的定期共修,紓解了上班族來自工作的壓力。遷居海外的華僑也因海外道場的建立,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與依靠。
為僧之道,隱遁深山或走向人群,端看個人的選擇。好比山嶽有山嶽的巍峨嶔崎,海洋有海洋的浩瀚寬闊,鍾鼎山林,根性各異,所謂“大隱隱於市”,熱鬧場中作道場,也許更接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