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reference_book_ids":[7045214724199287844,6909003860187024392,701923972582737818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王陽明詳傳》reference_book_ids":[689561946038468916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青年時期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故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王陽明。他生活在500年前的明代,以其超人的事功和學說,被後世譽為達到“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境界的人。王陽明的同鄉後輩、當代文化學者餘秋雨說:“中國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麵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綜合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曆史;身為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跡真正產生。”(《鄉關何處》)這個評價,是非常準確的。
王陽明的一生,頻遭坎坷,屢受磨難。皇帝的猜忌、宦官的迫害、權臣的排擠,廷杖、流放、“謀反”的流言,在他的仕途上都曾出現過。然而,當權者卻離不開他。嘉靖初年的首輔大臣席書曾說,他自己和其他朝臣不過是“中材”,隻有王陽明是“上材”,平亂安邊,非王陽明不可。於是,每當朝廷遇到危難,王陽明就被“拉出來”平亂。然而,王陽明並不把這些功績看在眼裏,每次勝利之後,他總是在報捷書中把這些功績歸於皇帝和朝中大臣,自己則上書申請離職,告老還鄉。他的目標,是希望自己能從事最喜愛的事業——講學。不錯,如果我們讓王陽明自己選擇,他一定會對“政治家”、“軍事家”這樣的頭銜棄之不顧,而選擇一頂“哲學家”的桂冠。他的學說集“心學”之大成,成為中國儒家學說的巔峰。
五百年來,王陽明的學說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幫助了無數有誌有為的誌士仁人。近代以來,致力於中國富強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宋教仁等誌士,無不從陽明心學中汲取養分。陽明心學還走出國門,對日本、韓國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明治維新時,已經浸染陽明學200餘年,明治維新的參與者,無不服膺陽明心學。如“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曾摘錄王陽明語錄100條,指導自己的言行,自承一生“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朝鮮半島早年曾排斥陽明學,但亡國之後,韓國的複國誌士們痛定思痛,希望發揚陽明學說,以求救國。韓國政治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第二任總統樸殷植曾寫《儒學求新論》,希望用陽明學說改造傳統儒學,因為陽明學是“簡單切要之法門”,具有“省察法”和“果敢力”,富於“氣節與事業之特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