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目(2 / 3)

Eduard Zeller, 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 Leipzig: Reisland,1862-1882.

Eduard Zeller, Grundriss der 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 Leipzig: Reisland,1883.

John Burnet, Early Greek Philosophy,1882.

John Burnet, Greek Philosophy: Thales to Plato, London,1914.

Theodor Gomperz, Griechische Denker: eine Geschicht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Veit\u0026comp.,1896-1909.

C. J.De Vogel, Greek Philosophy: A Collection of Texts with Notes and Explanations,4th.Edition,1969.

W. K.C.Guthri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6 vols, Cambridge,1962-198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59—1978。

策勒,《古希臘哲學史綱》,翁紹軍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文德爾班,《古代哲學史》,詹文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

萊昂·羅斑,《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1965。

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

苗力田編,《古希臘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商務印書館,2003。

姚介厚,《古代希臘與羅馬哲學》(西方哲學史第二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汪子嵩、範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四卷),人民出版社,1988—2010。

(2)前蘇格拉底哲學158

亞裏士多德弟子忒奧夫拉斯特斯(Theophrastus)撰寫了《自然哲學家的學說》,全麵係統地總結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其後出現的相關圖書基本以這本書為底本。第爾斯在《希臘學述》中通過考證,重建了其流傳譜係,譯序中已有介紹,這裏不再贅述。第爾斯以《希臘學述》為基礎,1903年整理出版《前蘇格拉底思想家殘篇》,本書在第爾斯生前出了第四版,後由其弟子克蘭茨(Walther Kranz)出版至第六版(1951),成為當今前蘇格拉底殘篇的標準版本(縮寫為DK本),全書分為三部分:A部分為證言、B部分為殘篇,C部分為疑偽之作。英文版前蘇格拉底文獻選編最早的是伯奈特的《早期希臘哲學》(1892),既有殘篇選輯,也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史。弗裏曼(K.Freeman)將DK版殘篇翻譯成英文。此外,流通較廣的英文選譯本有KRS本(有聶敏裏的中譯本),未收入智者部分。法國學者讓-保羅·迪蒙(Jean-Paul Dumont)依據第六版DK本,將全部證言和殘篇翻譯成法文。瑪奇亞諾(M.Laura Gemelli Marciano)出版《前蘇格拉底思想家》(2007—2010),彙編了DK本和新發現的殘篇以及曆代證言材料,而且全部譯成德文,附有導讀和評注,全麵反映了DK本出版以來最新的蘇格拉底研究成果。中譯本有北大外哲史教研室選編的《古希臘羅馬哲學》(1962),選編翻譯了大量殘篇和少量證言;苗力田主編的《古希臘哲學》(1989),殘篇和證言均從DK本選出;聶敏裏翻譯的KRS本(2014)。

前蘇格拉底的各哲學流派的文獻情況分述如下。沃勒(Georg W?hrle)編纂了《米利都的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aus Milet: Die Fragmente zu seiner Lehre),卡恩編寫了《阿那克西曼德和希臘宇宙論的起源》和《畢達哥拉斯與畢達哥拉斯學派》。伽洛普(D.Gallop)《愛利亞的巴門尼德》全麵彙釋了巴門尼德文獻。柯克鬆(A.H.Coxon)的《巴門尼德殘篇》詳實地搜集彙編了古代證言,介紹、討論了巴門尼德相關文本流傳情況。馬科維奇(Miroslav Marcovich)的《赫拉克利特:希臘文及短評》(1967年首版,2001年修訂版),集注集解赫拉克利特殘篇,考訂詳實、注釋豐富。穆拉維約夫(Serge Mouraviev)主持編纂《赫拉克利特文獻集》,從1998年開始,計劃分5卷20分冊出版,意圖首次提供係統編年體的赫拉克利特文獻批評版本,收錄所有現存赫拉克利特殘篇,還包括有關赫拉克利特生平的史料,以及古代和中世紀文獻中先關的證言,殘篇以及主要證言都提供翻譯,所有文獻都加以校核、評注。此外,德爾夫尼紙草(Dervni)包含赫拉克利特殘篇引用。波拉克(J.Bollack)編纂的《恩培多克勒》(Empédocle,1965—1969),收錄殘篇、證言,殘篇和證言都有翻譯和評注,並有對恩培多克勒的整體研究。斯特拉斯堡(Strasburg)紙草卷軸,包含恩培多克勒的新殘篇,於1999年正式出版。翁特斯泰納(M.Untersteiner)主編的《智術師:證言和殘篇》(1949—1967)在智者研究領域最為著名,此外,希壬和岑斯邁爾考訂的《智者:文獻選編》是智者文獻較好的選輯。

H. Diels,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6th ed., rev.W.Kranz,3 vols., Berlin,1952.

K. Freeman, Ancilla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Cambridge,1983.

G. S.Kirk, J.E.Raven, M.Schofield,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 Critical History with a Selection of Texts,2nd ed., Cambridge,1983.

Les Présocratiques(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345),édition établie par Jean-Paul Dumont,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Daniel Delattre et de Jean-Louis Poirier, Paris: Gallimard,2008.

M. Laura Gemelli Marciano, Die Vorsokratiker.Griechisch-lateinisch-deutsch, Auswahl der Fragmente und Zeugnisse, bersetzung und Erlauterungen von M.Laura Gemelli Marciano, Düsseldorf,2007-2010.

J. Barnes,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Routledge,1983.

A. A.Long,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arly Greek Philosophy, Cambridge,1999.

Richard D. McKirahan, Philosophy Before Socrates, Hackett,2011.

Georg W?hrle, Anaximenes aus Milet: Die Fragmente zu seiner Lehre, F.Steiner,1993.

Charles H. Kahn, Anaximander and the Origins of Greek Cosmology,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2001.

Charles H. Kahn, Pythagoras and the Pythagorean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2001.

D. Gallop, Parmenides of Elea: A 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1.

A. H.Coxon, The Fragments of Parmenides: A Critical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e Ancient Testimonia and a Commentary, Parmenides Publishing,2009.

Charles H. Kahn, The Art and Thought of Heraclitus, Cambridge,1979.

Miroslav Marcovich, Heraclitus: Greek Text with a Short Commentary,2ed. Sankt Augustin: Academia-VerIag,2001.

Serge Mouraviev ed., tran., Heraclitea, Sankt Augusfin: Academia Verlag,1998-.

J. Bollack, Empédocle, les éditions de Minuit,1965-1969.

M. Untersteiner, Les Sophistes,2 volumes,1949-1967.

T. Schirren, T.Zinsmaier, Die Sophisten: Ausgewqhlte Texte, Stuttgart,2003.

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前蘇格拉底部分後來全部收入19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苗力田編,《古希臘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基爾克、拉文、斯科菲爾德,《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原文精選的批評史》,聶敏裏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T. M.羅賓森編,《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楚荷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柯費爾德,《智者運動》,劉開會、徐名駒譯,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著作殘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尼采,《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周國平譯,商務印書館,1994。(也可參考李超傑2005年譯本)。

海德格爾,“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見《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包括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研究講稿),孫周興譯,三聯書店,2005。

葉秀山,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82。

(3)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自己沒寫過著作,有關蘇格拉底的古代文獻主要有:阿裏斯托芬的喜劇《雲》;色諾芬的《回憶錄》《蘇格拉底的申辯》《經濟論》《會飲》;柏拉圖的對話,集中在某些學者所區分出的柏拉圖“早期對話”;亞裏士多德對蘇格拉底思想的論述,集中在《形而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優台謨倫理學》和《政治學》。此外,蘇格拉底的學生埃斯基涅寫作的七篇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的對話保留了少量殘篇。弗格森(J.Fergerson)所編《蘇格拉底史料》(1970)搜集了上述史料,並彙集了其他曆史記述、殘篇以及希臘後期和羅馬的資料,可資參考。

Ferguson, John. Socrates: a source book, London: Macmillan for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70.

Gregory Vlastos, Socrates: Ironist and Moral Philosopher, Cambridge,1991.

阿裏斯托芬,《雲》,羅念生譯,載於《羅念生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色諾芬,《經濟論、雅典的收入》,張伯健、陸大年譯,商務印書館,1961。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包括《回憶錄》和《蘇格拉底的申辯》),吳永泉譯,商務印書館,1984。

色諾芬,《色諾芬的〈會飲〉》,沈默譯箋,華夏出版社,2005。

柏拉圖,《遊敘弗倫》,顧麗玲譯,華夏出版社,2009。

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吳飛譯,華夏出版社,2008。

柏拉圖,《克力同》,嚴群譯,見《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商務印書館,1983。

尼采,《悲劇的誕生》,見《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

泰勒、岡伯茨,《蘇格拉底傳》,趙繼銓、李真譯,商務印書館,1999。

康福德,《蘇格拉底前後》,孫豔萍、石冬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

施特勞斯,“蘇格拉底問題六講”,見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蘇格拉底問題》,華夏出版社,2005。

施特勞斯,《色諾芬的蘇格拉底》,高諾英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施特勞斯,《蘇格拉底與阿裏斯托芬》,李小均譯,華夏出版社,2011。

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1997。

(4)柏拉圖

拜占廷語文學家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約公元前257—前180)是柏拉圖著作的首位編者,將當時的柏拉圖主要著作編為五部三聯劇,其他作品以單篇形式出現,無固定次序。亞曆山大的忒拉緒洛斯(Thrasyllus,死於公元36年)重新整理柏拉圖作品,包括35篇對話和書信,分為九組四聯劇。柏拉圖的“不成文學說”保留在亞裏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芬德利(J.N.Findlay)在其著作《柏拉圖的成文和不成文學說》有輯錄。1483—1484年,文藝複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者斐奇諾出版首部柏拉圖著作的拉丁文編本。1899—1906年,伯奈特(J.Burnet,1863—1923)出版六卷本《柏拉圖著作集》(Platonis Opera),為世所通用的校勘本。柏拉圖全集較好的英譯本為庫珀(J.M.Cooper)編輯的《柏拉圖著作全集》(Plato: Complete Works)。布列鬆(Luc Brisson)主編的《柏拉圖作品集》係列,每冊導論都比較詳盡地論述了學界相關研究現狀,法文翻譯精準流暢,注釋和參考書目都比較詳盡。海奇(Ernst Heitsch)主持的《柏拉圖著作的翻譯與評注》係列,評注詳盡。1970年,蓋塞爾(Gaiser)在圖賓根大學建立了柏拉圖檔案館,擬編輯出版九卷本《柏拉圖文獻補遺彙評》(Supplementum Platonicum),正在陸續出版中。多利(Heinrich D?rrie)和巴爾特(Matthias Baltes)編輯的七卷本《古代的柏拉圖主義》(Platonismus in der Antike),搜羅古代文獻中的柏拉圖學派的著作殘篇,也在陸續出版中。以下所列研究文獻兼顧近代各研究流派,優先列有中譯本的相關研究文獻。

J. Burnet, Platonis Opera,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00-1907.

J. M.Cooper and D.S.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Hackett Publishing,1997.

Ernst Heitsch ed., Platon: Werke übersetzung und Kommentar, G?ttingen,1993.

Luc Brisson ed., Platon: Oeuvres complètes de Platon, Paris: Flammarion,2008.

J. N.Findlay ed., Plato: The Written and Unwritten Doctrines, London: Routledge\u0026Kegan Paul E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1974.

Gaiser and Szlezák ed., Supplementum Platonicum: die Texte der indirekten Platonüberlieferung, Frommann-Holzboog,1988-.

H. D?rrie and M.Baltes ed., Platonismus in der Antike, Stuttgart-Bad Canstatt: Fromman-Horzboog,1987-.

Gregory Vlastos ed., Plato: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Anchor Books,1971.

Richard Kraut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 Cambridge,1992.

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4。

柏拉圖,《柏拉圖四書》,劉小楓譯,三聯書店,2015。

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也可參見嶽麓書社的顧壽觀譯本、華夏出版社的王揚譯本和台灣聯經的徐學庸譯本)

柏拉圖,《巴曼尼得斯篇》,陳康譯注,商務印書館,1985。

柏拉圖,《蒂邁歐篇》,謝文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法拉比,《柏拉圖的哲學》,程誌敏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施萊爾馬赫,《論柏拉圖對話》,黃瑞成譯,華夏出版社,2011。

泰勒,《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的新描述》,謝隨知、苗力田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陳康,《陳康:論希臘哲學》,商務印書館,1990。

斯勒紮克,《讀柏拉圖》,程煒譯,譯林出版社,2009。

海德格爾,《柏拉圖的真理學說》,載於《路標》,商務印書館,2000,第234—274頁。

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柏拉圖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講疏》,趙衛國譯,華夏出版社,2008。

海德格爾,《柏拉圖的〈智者〉》,熊林譯,商務印書館,2015。

伽達默爾,《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餘紀元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

伯納德·威廉斯,《柏拉圖》,何畫瑰譯,麥田出版社,2000。

克萊因,柏拉圖的三部曲,成官泯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列奧·施特勞斯,《柏拉圖〈法義〉的論辯與情節》,程誌敏、方旭譯,華夏出版社,2011。

列奧·施特勞斯,《柏拉圖式政治哲學研究》,張纓等譯,華夏出版社,2012。

(5)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著作在古代的流傳在文中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中世紀阿拉伯學者將亞裏士多德的多數著作翻譯成了阿拉伯文,並對之進行了注疏。中世紀晚期,意大利僧侶岡薩裏斯在西班牙讓合作者約翰和索拉蒙將阿拉伯文譯為西班牙文,自己再將西班牙文譯為拉丁文。牛津大學首任校長格羅斯特(Grosseteste)及其助手依希臘文原文譯出《尼各馬可倫理學》等著作。道明會僧侶莫爾伯克的威廉的新譯本訂正過去譯本錯誤,完成剩餘亞裏士多德著作《政治學》《詩學》翻譯。12世紀中期—13世紀後期,亞裏士多德全部著作都有拉丁文。1489年,首部拉丁譯本著作集(附阿威羅伊注釋)於威尼斯出版。1495—1498年,首部希臘文版亞裏士多德著作集(未收《修辭術》《詩學》《家政學》)五卷本於威尼斯出版。現代的權威編本為貝克爾(Bekker)和布蘭迪斯(Brandis)編的《亞裏士多德著作集》(Aristotles Opera,1831—1870年)。第一、二卷希臘文本由貝克爾主編,為現在通用的標準本,我們引用亞裏士多德通常使用其頁碼、分欄和行次。德國的托布奈叢書本(Teubner,1868—1901),英國牛津古典叢書本(Oxford Classical Texts,1894—1968)、法國布德學會叢書本(Bude,1926—1960)都是較好的編本。

亞裏士多德全集權威的英譯本為羅斯和斯密斯(W.D.Ross, J.A.Smith)主持的牛津版十二卷本《亞裏士多德著作集》(The Works of Aristotle,1908—1952)。巴恩斯(J.Burnes)主持修訂牛津譯文版,改為二卷本《亞裏士多德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為現在通行譯本。近年不斷出版的“克拉倫登亞裏士多德係列”(Clarendon Aristotle Series),注釋非常精詳,已成為亞裏士多德研究必備參考資料。弗拉斯哈爾(H.Flasher)主編的《亞裏士多德著作德譯》有詳盡的評注。中文全集譯本有苗力田主編《亞裏士多德全集》,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齊,其他單行本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的譯本。亞裏士多德著作的注釋傳統從古代到近代源遠流長,著名的有漫步學派阿斯珀修斯(約100—150)、赫爾米努斯(130—190),新柏拉圖主義者波菲利(232—305)、楊布利柯(約270—337)和波埃修(470—524),辛普裏丘(Simplicius,鼎盛約530年),敘利亞學者塞爾吉烏斯(?—536年),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Avicenna,980—1037)、阿威羅伊(Averroe,1126—1198),基督教的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柏林科學院於1882—1909年出版《亞裏士多德著作的希臘文注疏》二十三卷及補編三卷。索拉比於1987年啟動“古代評注者亞裏士多德”計劃,致力於翻譯亞裏士多德著作的古代評注,已出版相關著作多部。叢書以及亞裏士多德單篇著作較好的西文編本、譯本、注疏本在此不列,以下所列研究文獻兼顧近代各研究流派。

Bekker ed., Aristotle: Aristotelis Opera, vols. 1 and 2,Berlin,1831-1870.

Jonathan Barnes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H. Diels, Commentaria in Aristotelem Graeca, Reimer,1882-1909.

Richard Sorabji,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mmentators:200-600AD, Cornell U. P.,1987-.

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97。

亞裏士多德,《〈範疇篇〉箋釋》,溥林譯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7。(可參考李真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亞裏士多德,《物理學》,徐開來譯,載於《亞裏士多德全集(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可參考張竹明譯本,商務印書館,2006。此譯本的章、節實為卷、章)

亞裏士多德,《政治學》,顏一譯,載於《亞裏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可參考吳壽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7)

亞裏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商務印書館,2003。

法拉比,《兩聖相契論》,見《柏拉圖的哲學》,程誌敏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托馬斯·阿奎那,《論存在者與本質》,段德智譯,商務印書館,2013。

維爾納·耶格爾,《亞裏士多德:發展史綱要》,朱清華譯,人民出版社,2013。

羅斯,《亞裏士多德》,王路譯,商務印書館,1997。

陳康,《論希臘哲學》,商務印書館,1990。

海德格爾,“對亞裏斯多德的現象學闡釋”,見《形式顯示的現象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海德格爾,“論Physis的本質和概念”,見《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

海德格爾,《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基本概念》,黃瑞成譯,華夏出版社,2014。

埃裏克·沃格林,《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劉曙輝譯,譯林出版社,2014。

聶敏裏選譯,《20世紀亞裏斯多德研究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聶敏裏,《存在與實體》,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Z卷研究專著,研究Z1-9,研究Z10-17的續篇《實體與形式》已於2016年付梓)

(6)希臘化哲學

我們先介紹希臘化哲學三大流派作品的保存情況。古代持“懷疑論”的有兩個不同的學派,一為“皮浪主義”,一為“新學園派”。懷疑派流傳至今的著作主要有:塞克斯都·恩培裏柯《著作集》(包括《皮浪學說概要》和《反理論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有關皮浪、蒂蒙、阿爾凱西勞、卡爾尼亞德的章節,西塞羅的《學園派》和《論至善與至惡》。此外,琉善、優西比烏斯、普魯塔克等古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對懷疑派的大量討論。伊壁鳩魯的著作已經全部佚失,但他寫作的幾篇“概要”以書信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分別為:致希羅多德討論自然學說的信、致Pythocles討論天象學的信、致Menoeceus討論倫理學的信。《名哲言行錄》還全文照錄了伊壁鳩魯的以下文字:伊壁鳩魯的遺囑、基本要道和伊壁鳩魯的臨終書信。收錄伊壁鳩魯及其學派的格言集和殘篇的文集包括:梵蒂岡館藏伊壁鳩魯格言集、賢人論、奧依諾安達的第歐根尼銘文殘篇,等等。古羅馬的盧克來修在《物性論》中嚴格複述了伊壁鳩魯的教義,是研究伊壁鳩魯思想的重要文獻。此外,西塞羅、普魯塔克、塞克斯都·恩培裏柯也保留了不少有關伊壁鳩魯學派的論述。Herculaneum卷軸絕大部分為伊壁鳩魯派哲學家的著作,尤以公元前80年來到意大利的Philodemus的著作為代表。早期和中期斯多亞學派的著作散佚嚴重,主要見於古代作者對斯多亞學派多有征引,如西塞羅、普魯塔克、拉爾修、恩披裏柯等,近代學者彙編了相關殘篇資料。帝國時期的晚期斯多亞哲學家塞涅卡、愛比克泰德、奧勒留的著作完整保存了下來。

近代希臘化哲學的研究和資料彙編從19世紀開始,重要研究著作有策勒的《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和懷疑派》,但希臘化哲學研究全麵展開在20世紀下半期才真正得到興起,福爾利(D.J.Furley)和朗(A.A.Long)的工作具有開創性意義。隨後,不斷有高水平的學者加入到希臘化哲學研究之中,重要的綜合性研究著作有《劍橋希臘化哲學史》等。納斯鮑姆和索拉比對這個時期情感和治愈方麵的研究也值得重視。希臘化三大學派研究情況分述如下。懷疑論在古代晚期仍為學者所熟知,但中世紀很少有人閱讀,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重又得到人們的重視。1562年,艾鐵乃(Henri Etienne)完成《皮浪學說概要》的首個拉丁譯本。近人麥斯特的《懷疑主義的方式》翻譯了恩培裏柯《皮浪學說概要》,附有評注和長篇導論。泡普金(Richard Popkin)對懷疑論曆史有過清晰的梳理。納斯(Arne Naess)的《懷疑主義》(1968)和斯多(Charlotte Stough)的《希臘懷疑主義》(1969)兩部著作具有裏程碑意義。其他重要的研究者還有伯恩耶特(M.Burnyeat)、弗雷德(M.Frede)、朗(A.A.Long)、西德萊(D.Sedley)阿納斯(J.Annas)、巴恩斯(J.Barnes)和斯泰克(G.Striker)等。伊壁鳩魯原始資料文集最重要的是烏斯勒(H.Usener)的《伊壁鳩魯》(Epicurus,1887),附有拉丁文評注。英文類文集有Bailey的《伊壁鳩魯》(Epicurus, The Extant Remains,1926)。斯密斯(M.F.Smith)的《伊壁鳩魯銘文》(The Epicurean Inscription)收錄奧依諾安達的第歐根尼銘文殘篇,有英譯。霍華德(J.Howard)的《伊壁鳩魯傳統》(The Epicurean Tradition,1989)是重要的影響史研究著作。其他重要的研究學者有瓦倫(J.Warren)、富爾利(D.J.Furley)、克萊(D.Clay)等。斯多亞原始資料權威編本為阿爾尼姆(H.Von Arnim)的《古代斯多亞派殘篇》(Stoicorum Veterum Fragmenta)。朗(A.A.Long)的《斯多亞學派研究》和塞拉斯(J.Sellars)的《斯多亞主義》是斯多亞主義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其他重要研究者還有鮑茲恩(S.Bobzien)、英伍德(B.Inwood)、伊羅迪亞克諾(K.Ierodiakonos)、納斯鮑姆(M.Nussbaum)等。

Eduard Zeller, The Stoics, Epicurus and Sceptics,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1892.

A. A.Long and D.Sedley ed., 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W. Sharples, Stoics, Epicurus and Sceptics, Routledge,1996.

Keimpe Algra etc.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Hellenistic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1994.

R. Sorabji, Emotion and Peace of Mind: From Stoic Agitation to Christian Temptation, Oxford,2000.

Richard Sorabji,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mmentators:200-600AD, Cornell U. P.,2005.

Charlotte Stough, Greek Skepticism: A Study in Epistem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Myles Burnyeat ed., The Skeptical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Benson Mates, The Skeptic Way: Sextus Empiricus\u0027 Outlines of Pyrrhonism, Oxford,1996.

H. Usener, Epicurus, Leipzig: Teubner,1887.

Bailey, Epicurus, The Extant Remains, Oxford,1926.

James Warren, Epicurus and Democritean Ethics: an Archaeology of Ataraxia, Cambridge,2002.

Clay, Lucretius and Epicur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Clay, Paradosis and Survival: Thre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Epicurean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H. Von Arnim, ed., Stoicorum Veterum Fragmenta,4 vols.Leipzig,1903-1905.

A. A.Long, Stoic Studies, Cambridge,1996.

S. Bobzien, Determinism and Freedom in Stoic Philosophy, Oxford,1998.

K. Ierodiakonos, Topic in Stoic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Brad Inwood, The Cambridge Campanion to the Stoics, Cambridge,2003.

塞克斯都·恩披裏柯,《懸疑與寧靜:皮浪主義文集》,楊適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

塞克斯都·恩披裏柯,《懸擱判斷與心靈寧靜》,包利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伊壁鳩魯,《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包利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盧克來修,《物性論》,方書春譯,商務印書館,1981。

愛比克泰德,《愛比克泰德論說集》,王文華譯,商務印書館,2009。

愛比克泰德,《哲學談話錄》,吳欲波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塞涅卡,《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書簡》,趙又春、張建軍譯,上海三聯,1989。

塞涅卡,《強者的溫柔:塞涅卡倫理文選》,包利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塞涅卡,《哲學的治療:塞涅卡倫理文選之二》,吳欲波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塞涅卡,《道德和政治論文集》,袁瑜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奧勒留,《沉思錄》,王煥生譯,上海三聯書店,2010。

包利民,《生命與邏各斯》,東方出版社,1996。

崔延強,《論存疑——希臘懷疑主義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楊適,《伊壁鳩魯》,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楊適,《愛比克泰德》,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章雪富,《斯多亞主義》(兩卷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19世紀也是現代學科分化的形成時期,當時歐洲思想分化出幾種形態,它們之間相互爭論產生的影響波及範圍極其廣泛。茲舉法學為例,19世紀以來,自然法學派受到各方麵的批判後逐漸衰落,哲理法學派(新康德主義和黑格爾主義)、曆史法學派(薩維尼、梅因)、分析法學派(邊沁、奧斯丁)成為19世紀的三大法學流派。進入20世紀,法學領域又演變出新自然法學派(馬裏旦、富勒)、社會法學派(埃利希、卡多佐、龐德、耶林、弗蘭克)和新分析法學派(凱爾森、哈特、拉茲)。這當然隻是十分粗糙的大致輪廓,但比較典型。近代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基本都是19世紀學科分化中興起,帶有19世紀思想潮流的典型特征,他們的思想源頭不僅要追溯至學科分化產生的19世紀,還要往前追溯至孕育了這些學科思想之源的霍布斯、笛卡爾等近代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