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我們已經摸清了他們的基本意圖

與原子彈相比,導彈方麵似乎要順利一些。應該肯定,蘇聯專家在中國導彈的仿製階段,給予了很大幫助。1959年初,第一批“P-2”導彈武器係統圖紙共五百多箱翻譯繪製完成,發往全國各地生產廠家,據此生產各種部件。但正如原子彈模型一樣,在一些關鍵技術和環節上,蘇聯也留了一手。看似進展很快的導彈仿製,實際上也麵臨著重重障礙。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蘇聯專家對建設發動機試車台不積極,一直不給發動機試車台的技術資料。沒有試車台,發動機生產出來,就沒法試車,沒法試車,就沒法拉去試射,等於一堆廢鐵。任新民負責發動機這一塊,他很著急,三番五次去找蘇聯專家組組長馬蒙諾夫,馬蒙諾夫總是找各種借口拖著不辦。最後竟說,中國的工廠沒有能力生產出合格的試車台,發動機組裝好以後,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到蘇聯試車。

除了試車台,還有一種傳力元件特種橡膠膜片,資料也不給。任新民去找馬蒙諾夫,說,在合同的目錄中,這種傳力元件特種橡膠膜片,是有的,可是我們查遍了卻沒發現有關這種膜片的任何資料和圖紙,連規格、質量、標準這樣的說明都沒有。你們沒有給我們。

馬蒙諾夫點點頭:“是的,你們不用查了,是沒有。”

任新民說:“可不可以盡快把這一資料寄過來?”

馬蒙諾夫搖搖頭:“沒有必要,這種特種橡膠膜片,雖然很小,但工藝非常複雜,你們的工廠不可能生產出來,即使生產出來,也達不到標準,所以你們沒有必要費這個力氣。”

任新民不想放棄:“我們有很多工廠,我們可以試試嘛。”

馬蒙諾夫說:“你們的精力不要浪費在一兩個元件上,這個小東西完全可以從我們那裏進口,它並不需要多少錢。”

任新民爭辯道:“這不是錢的問題。”

馬蒙諾夫不耐煩了:“我們不要在這樣的小問題上爭論了。”

任新民隻好無奈地走了。

事情報到錢學森那裏,錢學森請任新民、梁守槃、莊逢甘、屠守鍔等專家發表意見。任新民說,膜片這個東西是不大,買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將來我們要批量生產導彈呢?哪一天他要是不賣呢?看起來小,放在整個導彈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和他們吵我都不好意思,可沒有,導彈就不是個導彈,是個廢鐵疙瘩。別看小,和試車台一樣,卻是個卡脖子的大問題!

錢學森問:“自己搞,多長時間能拿下來?想沒想過由誰來搞?”

任新民說:“我帶人搞!找他之前我琢磨過,沒那麼邪乎,其他工作不耽誤,給幾個年輕人,一個月我拿下來!”

錢學森說:“好,人你自己挑。”

任新民說:“錢院長,我看試車台我們也快點搞吧,大家都知道,P-2導彈在蘇聯早淘汰了,根本沒作為武器列裝,我們仿製它,不就是為將來我們發展自己的導彈打個基礎,練練手嗎?要是連發動機都要拿到蘇聯去試車,我們的導彈就別想獨立了。”

莊逢甘也說:“發動機是心髒,試車台無論如何我們要有自己的,現在沒有,將來也必須要有!”

梁守槃說:“搞吧,我願意參加這個工作。”

錢學森說:“好!也算我一個!”

這些想法由錢學森報給聶榮臻,聶榮臻說:“我同意你們的意見,自己幹,再難,也要把這個卡脖子的東西搞起來!”

按照當初的部署,任務代號為“1059”的“P—2導彈”仿製計劃,應該在1959年國慶節前進行實彈發射。由於種種原因,也是無法完成了。

1960年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聶榮臻將中蘇經濟援助與科學技術協作方麵的變化情況,先報告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以後又在會上就此作了發言。

聶榮臻發言中講道:蘇聯很有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終止與中國的協定。他說:“米格21飛機和導彈的技術資料,蘇聯都卡住不給了。看來,靠蘇聯援助肯定靠不住了。蘇聯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加上對中國不放心,所以在國防新技術方麵加緊限製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我們已經摸清了他們的基本意圖,就是在尖端武器裝備的科學研究上,使中國與它保持相當的距離,隻同意我們仿製蘇聯即將停產甚至已經停產了的裝備。總之,他們是想長期使中國停留在仿製階段,處於依附地位。”

這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29 中國人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8年10月16日,趙九章、衛一清、楊家墀、錢馬翼和翻譯一行五人,前往蘇聯考察參觀人造衛星。他們參觀了蘇聯的衛星發射場,和蘇聯專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交流。七十多天的考察之後,他們看到了中國這方麵的巨大差距,開始冷靜下來了,趙九章寫出一份詳細報告,指出:鑒於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狀況,發射人造衛星的條件尚不成熟,建議先從探空火箭搞起。

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認為這個報告切中時弊。

1959年1月,鄧小平在聽取張勁夫等人彙報後,說:現在發射衛星與我們的國力不相稱嘛,不能一口就想吃成個胖子。看來,你們的空間技術研究任務需要作一個調整,沒有一個從小到大、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行的,紙上談兵是兵家大忌,要老老實實從打基礎開始。

負責經濟工作的陳雲也說,目前國家撥巨款搞衛星,不現實。

聶榮臻認為,目前,確實出現了科研戰線拉得太長的情況,某些項目收縮一下,對集中力量研製導彈、原子彈是有好處的。搞探空火箭,本來就是我們研究人造衛星的第一步任務,今後就要在研製探空火箭方麵下足工夫。

張勁夫提出,科學院關於人造衛星的近期研製方針是,集中力量搞探空火箭。

於是,“581工程”下馬了。轟轟烈烈的衛星計劃回到起點上,開始重打基礎。

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經聶榮臻批準,科學院剛成立不久的衛星運載火箭及總體設計院遷往上海,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先集中力量搞探空火箭。

1958年底,37歲的上海交大工程力學係副主任王希季接到上海市委人事部門通知,調他到上海機電設計院擔任技術負責人。當時他根本不知道這個單位是做什麼的,工作後才知道,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保密性又很強。他是雲南大理的白族人,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大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獲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和華羅庚教授同船回到祖國。

王希季和副院長楊南生負責“T—7M”型液體探空火箭的研製。當時國家撥給這個項目的錢很少,研製條件極其簡陋,參與的人員都是年輕人,平均年齡隻有21歲。有一台試驗設備就安裝在單位一個廁所隔出來的小天井裏,5平方米大小。他們整天在這個狹小、氣味不佳的地方做試驗,獲取數據。那時,單位沒有電子計算機,就用電動和手搖計算機進行計算,要計算一條彈道,計算紙能摞半人高,一天24小時都有人算,算了四十多天才計算完。

火箭發動機試車,需要有防爆、防火、防毒的措施,新建試車台,需要錢,也需要時間,他們沒有錢,也不想耽誤時間,就來到鬆江縣郊區,鑽進當年日本人留下的一座舊碉堡,把它改造成一座簡易試車台。聶榮臻和錢學森就曾站在這個碉堡外麵,觀看發動機試車。

火箭運到了安徽省廣德縣山區的發射場,那裏條件更是奇差,一些輔助設備隻能用替代品。沒有吊車,用古老的絞車把火箭吊上發射架;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打氣筒把氣壓打上去;來不及建通信線路,就用手勢或大夥傳遞叫喊的方式,進行試驗場的聯絡;沒有自動遙測定向天線,就靠幾個人用手轉動天線跟蹤火箭;所謂的指揮所,距發射架隻有100米,是在田埂上用沙包壘成的,一旦出事,可能會鬧出人命。

1960年1月,第一次發射失敗。

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完全自己設計製造的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火箭直徑隻有250毫米,起飛重量190公斤,發射高度8公裏。雖然它像個大炮仗,但它畢竟是中國人研製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張勁夫、錢學森陪聶榮臻來視察。張勁夫說:“傳到國外,打死人家也不會相信。中國人搞火箭在這麼個破地方,這麼個搞法。王希季,在世界航天史上,你這可是空前絕後啊!”

王希季說:“可惜低了點,才8公裏。”

聶榮臻說:“別小看這8公裏,它是中國人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4個月後,毛澤東來上海參觀新技術展覽會,老人家健步走進上海展覽館尖端技術展覽室內。探空火箭和發射架模型擺放在中央。毛澤東圍繞著模型,好奇地看著,用手拍拍火箭,問:“這家夥能飛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