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呼喚新星(1 / 3)

《封神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358771406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親愛的讀者朋友,讀了上邊的故事,你或為這些名將們的驚人業績讚歎,或為他們在戰爭中的運籌帷幄折服,或為他們年青時代苦學不輟的精神感染……但他們畢竟是曆史人物了,他們的一切隻可以借鑒。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未來畢竟與過去有所不同,想當一名未來將軍的讀者朋友,要實現自己的宏偉誌向,就不能不對未來有所認識。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讓我們對未來的戰場以及未來戰爭對將軍素質的要求,作一個概略的展望。在你描畫自己未來當將軍的藍圖的時候,它也許能給你一點參考和啟示。

關於未來戰爭,半個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國家都作了初步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40餘年來,世界上大的戰爭雖沒有發生,可局部戰爭卻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從6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越南投以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軍費,開始了“未來型”作戰方式的試驗,盡管在當時還隻是一個尚未豐滿的“醜小鴨”,但近期發生的局部戰爭,則蘊含著未來戰爭的許多特點,進一步顯露著未來戰場的種種趨勢。

未來戰爭到底是怎樣的,有人作了這樣的假想:

時令正是三伏盛夏,戰場上驕陽似火,在歐洲戰場上,N軍突破B軍防線。突然,B國境內響起震天動地的炮聲,頃刻之間,烏雲蓋滿了整個天空,氣溫從攝氏30多度驟然下降到零下40多度。又一陣炮聲響過,寒風攪著雪粒鋪天蓋地卷來。此時,在相距數百裏外的B軍指揮部裏,B軍的將領們得意忘形,正舉杯狂歡。他們怎麼能不高興呢?花費大量金錢,經過幾十年研製的“氣象彈”第一次成功地運用於戰場,這較之中國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薑子牙“冰凍歧山”,不更玄妙嗎?那些身穿夏裝的N軍官兵也許會象當年希特勒的軍隊進軍蘇聯一樣,倒斃在不可抗拒的風雪之中吧!B軍這樣的設想不是沒有根據的,過去,拿破侖的士兵因為凍傷問題,就吃過俄國人的苦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西部的丘陵地區,無情的暴風雪曾奪走德軍11萬官兵的生命。此刻,麵對這三伏天,一場沒有彈片的“火炮”,不是為N軍敲響的喪鍾嗎?

然而,B軍的如意算盤打錯了,N軍竟安然無恙地戰勝嚴寒,長驅直入B國國境。這使B軍將領大驚失色。是什麼神奇的東西挽救了N軍數萬大軍的生命呢?原來,為了對付B軍可能使用的氣象彈,N軍早就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種新式服裝的研究,這種服裝不僅有利於隱蔽,而且能隨環境而自動變化。更重要的是,它的每根纖維都象裝有溫度調節器一樣,能隨周圍的氣溫自動調節溫度,使人體周圍始終處於一個相對衡定的溫度,N軍把這種具有神奇功能的服裝稱為“空調軍服”。B軍研究幾十年的氣象武器,絲毫也沒有阻擋N軍進軍的步伐。

從這場假設的戰爭中,我們看到,未來戰爭的變化,首先是武器裝備的變化。有人說,現代戰爭不僅是人力物力的較量,也同樣是交戰雙方科學技術的較量。此話並非過分。隨著近幾十年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係列速度快、殺傷力強的新型武器已裝備部隊,出現了核潛艇、核武器、遠程導彈、巡航導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子對抗、化學武器、生物戰劑等等。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也必然帶來軍事手段的科學化,許多新興的學科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以人造衛星和電子計算機為基礎,構成了一套適應現代戰爭特點的情報偵察和指揮係統,武器的射速,也已經達到非常驚人的程度,戰爭區域的立體化、諸兵種作戰協同化、武裝力量總體化,這一切,給新一代的軍事家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空間,也給他們提出了與以往戰爭不同的一係列新的課題。隻有那些不拘常法、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軍事家,才有希望去摘取未來戰爭的軍事藝術的皇冠。

指揮向自動化發展,這一未來戰爭的特點,目前已為世界所公認。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學者曾聚集在“羅馬俱樂部”的旗幟下,對自動化戰場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人宣稱,在未來戰場上,曆史上的主要武器:飛機、坦克、導彈和艦艇的特征已經改變得認不出來了。這種改變主要由於微電子學的發展。軍用微電子係統已經更新了武器的製導和控製、軍事通信、指揮和情報。局部戰爭的現實已顯露出種種自動化的端倪。今天,在海上、地麵、空中作戰中,自動化戰場已經不再是神秘莫測的海市蜃樓,而成了現代化作戰最有生氣的標誌。在中東、在馬島、在兩伊,人工智能武器、精確製導武器的大量使用,使軍隊已基本擺脫了短兵相接的拚殺,在反映局部戰爭的一些記錄片中,幾乎告別了過去那種人喊馬嘶的宏闊場麵,而被越來越多的電子製導武器裝備所代替。戰場上似乎比過去冷清多了。然而,戰爭的破壞性卻有增無減。

曆次戰爭中那種在預定戰場兩軍對壘的局麵已確實成為曆史。軍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急劇地改變著軍隊的機動能力,作戰方向變得漂移不定。前方隨時會成為後方,而後方在一瞬間又變成了前方,似乎都在轉瞬間起了變化。過去,由於軍隊機動力的限製,主要的作戰方向一般是一開始就確定了的。今天則不然,由於武裝直升飛機等現代運載裝備的使用,軍隊機動能力大大提高,過去那種一線二線的概念已經不複存在了。馬島作戰,英軍原兵分兩路準備奪取斯坦利港,但南路由於道路泥濘,進軍緩慢,而北路進軍順利。英軍迅即改變作戰方向,用直升飛機將南路部隊調到北路,很快攻下了斯坦利港。黎巴嫩戰爭,以色列的坦克部隊在貝卡正麵進攻受阻,就立即用直升機將坦克、火炮橫向吊運到敘利亞軍翼側,占領了製高點,輕而易舉地包圍了敘軍,使敘軍蒙受重大損失。在戰爭史上,臨時改變作戰方向的戰例也有過,但都局限於戰術的小範圍。象今天這樣大規模漂移不定的作戰,在曆史上從未有過。

由於軍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軍隊家族中增添了新的成員,其中包括:為天戰而組成的“天軍”;為特種作戰而組建的特種部隊;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組建的戰略威懾部隊;為了立體作戰而組建的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以及海底部隊和機器人部隊等等。這些軍隊家族中新成員的出現,使戰爭因武器造成的地域和界限已成為曆史,宇宙之外也不再是安定的真空世界。星球大戰計劃仍在實施中,以此為軸心的高技術發展,也大大刺激了軍事尖端技術的飛躍。

曆史上,衡量軍力的強弱,往往把兵員數量的多寡作為重要標準之一。而未來戰爭中,這已成為一種陳腐的觀念。未來戰爭,由於技術的迅猛發展,兵員的多少已不再是製勝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軍隊的質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軍隊是沿著擴充、膨脹的方向發展的。集團軍、集團軍群、方麵軍、方麵軍群……一國軍隊多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今天則不同了,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膨脹趨勢正在日益為軍隊的小型化所代替,未來戰爭不再是憑兵員的數量取勝,擴軍備戰被視為愚蠢之舉。而積極發展軍事科研,利用裁軍省下的錢改善軍隊裝備,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明智之舉。不斷發展的新技術革命,使軍隊沿著智能化的方向前進。

未來戰爭的巨大變化,給未來的軍事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曆史向未來的將軍們提出的嶄新而又嚴肅的課題。

高度的科學文化知識結構

戰爭的指揮在不斷向高度自動化發展,給軍事家們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知識水平。當然,曆史上的戰爭,同樣也需要科學知識,然而,對未來戰爭來說,這種要求成為最基本的要求。試想,一個對電子計算機知識一竅不通的將軍,任憑他有再高的謀略和勇敢精神,也很難指揮好未來的自動化作戰。

雖然七年多過去了,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炮聲猶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