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巡洋艦的誕生與發展(1 / 3)

第一節 巡洋艦

巡洋艦——海軍戰鬥艦艇的主要艦種,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次於航空母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用於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麵戰艦。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係統、探測係統、通信係統和指揮控製係統,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既可充當航空母艦護航編隊的旗艦和主力,也可單獨或指揮驅逐艦進行多種作戰。

一、巡洋艦概況

按照作戰使命、排水量和火炮口徑分為輕型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俄在建造新巡洋艦的同時,也開始削減舊的巡洋艦。至20世紀末,美國退役了所有的9艘核動力巡洋艦,俄羅斯削減的更多,達40艘之多。如今,世界上擁有巡洋艦的國家主要有四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意大利和秘魯,在役的巡洋艦共有7級36艘。其中美國擁有1級27艘,全部為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俄羅斯擁有4級7艘,其中“基洛夫”級為核動力,其餘為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意大利和秘魯各1艘,均為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由於驅逐艦日趨大型化以及火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一種輕型航空母艦已經把巡洋艦的功能與航空母艦的功能“合並”在一起,目前,英法等一些國家以建造驅逐艦和輕型航空母艦來取代巡洋艦,而美國和俄羅斯,特別是美國由於遠洋作戰的需要,繼續保留威力強大的巡洋艦。

二、巡洋艦遠洋作戰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發展的巡洋艦都具備均衡的防空、反潛、反艦能力,特別是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還具有對陸上縱深目標進行遠距離精確打擊的強大威力。俄羅斯最早發展的巡洋艦偏重於某方麵的功能,如攻擊航母編隊的遠程導彈打擊能力、遠洋反潛能力,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服役的“光榮”級和“基洛夫”級則成為攻防全麵的現代巡洋艦,配備了強大的反艦、反潛、防空武器係統。

現代巡洋艦不僅武器裝載量大,而且成係統配置。例如,俄羅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按遠、中、近三個層次配備了500多枚艦空導彈;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廣泛應用了衛星和電子計算機技術,裝備了多種型號的導彈、魚雷、艦炮、直升機等,先進武器控製係統將各種武器集合成為分工明確、聯係緊密、反應快速的整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的巡洋艦分為蒸汽動力、燃氣動力、核動力和聯合動力幾種形式。除美國的核動力巡洋艦外,後來發展的巡洋艦基本上采取聯合動力推進,有蒸燃聯合、全燃聯合、核燃聯合等。目前在役的俄羅斯“基洛夫”級采用核燃聯合動力,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和俄羅斯的“光榮”級均采用全燃聯合動力裝置。動力配置的多樣化,特別是核動力的運用,使巡洋艦具備了較強的遠洋作戰能力,可與航空母艦混合編隊發揮更大的作用。

巡洋艦與戰列艦幾乎同時出現,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了。在不同的時代,巡洋艦有不同的類型和區分標準。在木質風帆時代,把那些三桅、38~50門炮、入不了大船縱隊排列的戰列艦、專司巡邏偵察的快船稱為巡洋艦。在蒸汽船時代初期,則指明輪巡航炮船。直至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建造具有近代意義的巡洋艦。縱觀巡洋艦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它的戰鬥使命的變化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受著處於主導艦地位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支配和影響。

第二節 從古代船隻到巡洋艦

一、巡洋艦的發展階段

我們可以把巡洋艦的發展曆程分為以下幾個隊段。

早期的艦船都是用木頭建造船體、用風帆作為動力、用艦首的鐵撞角作為武器。熱兵器的出現,導致海戰武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各種口徑的火炮陸續裝上了艦船,艦對艦的炮戰,拉開了人類曆史上真正意義上海戰的序幕,早期的巡洋艦也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

蒸汽機作為船舶動力,標誌著人類造船史進入了一個革命性的發展階段,各國海軍都不失時機地把蒸汽動力船成功用於軍艦的建造上,同時各國海軍為巡洋艦裝備大威力火炮的同時,也在尋求自身的防護,於是,巡洋艦紛紛披上了盔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迅猛發展的工業革命,為建造巨艦大炮提供了技術保障。巡洋艦也朝著大型化、高速度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建造的巡洋艦,具有噸位大、速度快、火炮口徑大的特點,並采用了一係列新技術。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繼續朝著大型化、高速度的方向發展,改善了自身的裝甲防護,加強了防空、反潛火力,應用了雷達和聲呐等新技術,出現了一批攻防平衡的新型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開始登上了“海洋霸主”的地位。巡洋艦改換門庭,充當了航空母艦“衛士”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和蘇聯冷戰的興起,巡洋艦又被卷入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的出現標誌著水麵艦艇已進入核動力時代。1953年,美國在其重巡洋艦“巴爾的摩”號裝上了“天獅星-I”型導彈。從此,巡洋艦開始進入導彈化時代。

二、現代巡洋艦的特點

現代巡洋艦可執行以下任務:作為航空母艦護衛編隊的主力艦隻,負責組織與承擔護衛編隊的防空與反潛任務;充當非航空母艦水麵作戰編隊的旗艦或核心艦艇,指揮編隊的整體作戰行動,為兩棲登陸部隊護航,在兩棲作戰中實施火力支援。和平時期顯示力量,是實施威懾的一種重要工具。

1.噸位大

盡管當代輕型巡洋艦與大型驅逐艦的區別很不明顯,但具體分析一下,仍然可以看到現代巡洋艦的某些特點:

巡洋艦擔負的使命要求該艦種要有極強的連續作戰能力、較高的適航性及較大的續航力,以伴隨航空母艦作戰群遠洋作戰或作為海上艦艇編隊的核心。因此,各國巡洋艦的排水量都大於同時期建造的驅逐艦,甚至出現了像“基洛夫”級這樣的排水量達2.5萬噸的大型導彈巡洋艦。

2.武備強

現代巡洋艦已進入以導彈為主的配置時代,艦上配有齊全的防空、反潛、反艦導彈係統,擁有全麵的海上作戰能力和多目標打擊能力。

3.動力裝置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率先在巡洋艦上采用了核動力,但因使用費用昂貴而放棄,改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引領了用船舶動力的新潮流。從裝艦數量看,燃氣輪機目前占有較大的優勢。可以預測,幾十年後,燃氣輪機仍將是巡洋艦的主要動力。但核動力的無限續航力的優點非常適合巡洋艦這類大型遠洋艦隻,再考慮到能源短缺的因素,核動力巡洋艦的數量將會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