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六處(現稱英國秘密情報局),在世界情報組織中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一直是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工作,不受政府領導,政府部門的名單上沒有它的名字。
軍情六處的創始人是赫赫有名的皇家海軍上校曼斯菲爾德·卡明,他也被稱為英國“情報之父”。
曼斯菲爾德·卡明是一個獨腿的海軍軍官,有著許多怪癖。他總是神秘兮兮,因而他所締造的軍情六處也就一直籠罩在那種昏暗、神秘的氣氛中。卡明總喜歡擺弄一個金框單片眼鏡和使用綠墨水寫字。為使自己的身份保密,卡明擔任第一任處長後,一直是用一個“C”(代表Chief——“首腦”之意)字母簽名。從此以後,軍情六處一直被外界稱為神秘的“C”。由於他開創了這個先例,後來軍情六處接任的領導都被稱為“C”。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剛剛組建五年的秘密情報局還沒有來得及在陸軍部建立自己的情報網,就被移交海軍部,與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海軍情報機構合並。由於當時海軍情報局的實力非常強大,許多情報工作都是由海軍情報局完成的,秘密情報局就隻能是敲敲邊鼓、跑跑龍套而已。
1915年英軍重組陸軍部,秘密情報局又重歸陸軍部,成為軍事情報局一處C 組。1916年改組時,秘密情報局在英國遠征軍總部中安排了專職人員,負責情報指導工作。
英國早期的情報工作,由於安全沒有保障,因此處境十分困難,情報工作的難度也相當大,許多情報都是由一些臨時人員提供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共有235名情報人員被德國判處犯有“間諜罪”,其中有55名被認為是替秘密情報局工作的。在1909年至1918年間,秘密情報局一直在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之間調來調去。雖然它沒有確定的歸屬,但還是在荷蘭、德國和埃及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情報站,安插了許多特工人員,積極指揮反間諜活動、審訊俘虜、從敵占區搜集情報、協助組織和安排流亡者和戰俘的逃亡路線等。當時秘密情報局還在紐約建立了辦事處,同蘇聯的情報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1925年辛克萊海軍上將接替了卡明,成為軍情六處的第二任處長。這個新上任的辛克萊也同樣有許多的怪癖——他永遠戴著一頂比他的頭顱小得多的圓頂禮帽;如果在會見中哪句話不對惹翻了他,他會掉過轉椅麵朝牆壁,用背對著來訪者表示憤怒。
1939年11月4日,辛克萊死於癌症。他在這個位置上待了14年。辛克萊在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之際,提請英國內閣會議任命他的副手斯圖爾特·格雷厄姆·孟席斯接替他的職務。
孟席斯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他的遊說總能令人眼花繚亂,至少能受到王室的歡迎。孟席斯當時四十多歲,年富力強。他的繼父是國王的密友。孟席斯本人不僅具有特別的政治資本和社交活動能力,而且還相當富有。他是伊頓貴族學校的畢業生,雖然從未上過大學但加入了精銳的近衛軍,並且一年後進入近衛隊。他經常在倫敦一家專屬紳士們騎馬縱狗打獵的俱樂部消遣娛樂。這個大英帝國的情報局長的位置,是孟席斯本人渴望已久的職位。但是孟席斯的上任並不是那樣的一帆風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秘密情報局長在任命每個繼承人前都要進行一番緊張的遊說活動,其競爭程度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在很早之前,英國海、陸、空三軍就達成了一項非正式的協議,由每個軍種輪流坐莊,輪流派人擔任局長。第二任處長辛克萊原先是海軍情報局局長,在曼斯菲爾德·卡明爵士之後當上了秘密情報局局長,所以這時應該輪到陸軍或空軍了。
1939年11月,當任命事宜提出來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首相張伯倫會以戰時權宜之計為由,置三軍之間達成的協議於不顧,任命海軍情報局局長約翰·戈弗雷海軍少將擔任軍情六處處長一職。但是在經過一番認真的權衡之後,首相張伯倫選擇了辛克萊的副手孟席斯,任命他為軍情六處第三任處長。
1939年11月,孟席斯如願以償走馬上任。然而,他的局長生涯從一開始就遇上了麻煩。
當時的英國普遍都在強調間諜活動靠不住,並且都在懷疑情報機構存在的必要。此時正是二戰前夕,納粹德國正日益強盛,大量的德國間諜滲透到英國本土,活動猖獗,而軍情六處有關德國間諜的情報卻越來越少,英國情報機構因此多次受到質疑和指責。
同時,由於秘密情報局在白廳又一直沒有真正可靠的後台,第一任局長卡明有關蘇聯的不準確情報使秘密情報局失去了信任,即使搞到真正有價值的情報,白廳也不相信。而當秘密情報局未預見到意大利入侵阿爾及利亞和德國進軍萊茵地區後,白廳對秘密情報局就更不感興趣了。卡明的繼任辛克萊又沒有把納粹德國當作主要的工作對象,當二戰爆發後白廳需要德國情報時,辛克萊居然無法提供。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孟席斯上台之後工作步履維艱。
但是,由於孟席斯後來的努力,加上他與新上任的首相丘吉爾保持著良好關係,終於迎來了秘密情報局最輝煌的時期。其中最明顯的轉折點就是對德軍密碼的破譯,讓軍情六處扭轉了局麵,成了新首相丘吉爾最信任的機構。
在孟席斯接任後,英國外交部就接收了秘密情報局,此後又接收了密碼學校,由秘密情報局局長擔任校長。於是孟席斯毅然拋棄傳統的刺探情報觀念,把目光投向了剛剛接管過來的密碼學校,決心依靠密碼學校,截獲和破譯德國的電報而從中獲取情報。孟席斯果然如願以償。他通過設在布萊切雷莊園的密碼破譯機構,利用英國人的“炸彈”密碼破譯機,破譯了納粹德國的“埃尼格馬”密碼,為盟軍贏得二戰最後的勝利立下了奇功,也為軍情六處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英國秘密情報局的組織機構也由此逐漸完備。